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裕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孫裕德(1904年—1981年),祖籍寶山縣月浦新興鎮,生於上海。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生前歷任上海民族樂團第一副團長、中國音樂家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等職,還擔任過上海市政協委員。

琴弦勒出血印

1924年,孫裕德師從上海派琵琶宗師汪昱庭學習大套琵琶曲。汪昱庭的傳授嚴格認真,他的學藝生涯十分認真刻苦,每次上課回來便埋頭苦學。白天上班幹活,夜晚才能擠時間練習樂器。有時怕太晚了吵醒家人,他便躲到曬台上去練習。下雪天十隻手指從冰涼僵直練到手心發熱出汗為止,初學時,琵琶上常常留下道道被琴弦勒出的血印。

憑着他頑強的毅力和刻苦的鑽研精神,攻克了一首又一首艱難的樂曲,演奏技巧迅速提高,日趨成熟,他的琵琶及洞簫演奏技巧三十年代已在上海民樂界享有盛名。1925年,以李廷松(琵琶)、孫裕德(洞簫)、李振家(二胡,去世後由蘇祖揚頂替)、俞樾亭(揚琴)等4人為骨幹的「霄樂團」(團長李廷松)活躍於上海的音樂舞台。他們的演奏活動十分頻繁,於是名聲日增,影響所及,連各國駐滬領事館、蘇聯駐華大使館也紛紛邀請他們去演奏,在當時國樂界有很大影響。

音樂成就:洞蕭與琵琶

孫裕德的洞簫演奏有很高的造詣,他的吹簫技藝細膩生動,口風控制極佳,音色渾厚清越,被人譽為「簫王」。 他對洞簫的演奏,要求高雅樸實,最忌花俗虛浮的吹法,既保留了傳統的優良部分,又不斷改進創新,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別是他用九孔簫與吳景略、張子謙合奏的《普安咒》、《梅花三弄》、《瀟灑水雲》等琴曲,配合默契,扣人心弦。清雅的簫聲如行雲流水融合於錚錚的琴聲之中,意境深邃,令人遐想聯翩。他與張子謙的琴簫合奏,在20世紀50、60年代一直是上海民族樂團的保留節目,並出版了我國第一本關於洞簫演奏藝術的著作《洞簫吹奏法》。[1]

孫裕德的琵琶演奏則繼承了汪昱庭的風格,剛柔相濟,推拉技法別有韻味。他博採眾長,把向張子謙、吳景略等人所學古琴上的吟、揉、綽、注等手法及虛、實相襯的特點,吸收融化,運用在琵琶演奏上,使琵琶演奏得更加細膩、幽靜而富有韻味。他彈的大套琵琶曲文中有剛,武中有柔。他尤其擅彈《塞上曲》、《潯陽夜月》、《青蓮樂府》等文曲。樂曲經他處理,風格獨具,特別是右手急而細密的輪子,配以左手深厚的推拉、揉弦功夫,使樂曲具有起伏跌宕、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

他非常強調技法為情境和意境服務。一般琵琶演奏者大多是用食指起板,視大指起板為不正規,而他主張兩者不能偏廢,應根據不同樂曲靈活運用,如《倒垂簾》、《陽春白雪》、《三六》和《老六板》中的某些樂句,用大指起板效果更佳。在大指起板的演奏技巧上,他還創造了三指輪的指法,使旋律更生動細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