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嫦娥探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嫦娥探月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嫦娥探月

屬性: 中國探月計劃

提出時間: 1994年

嫦娥探月,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着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嫦娥一號"帶着國人的祝福,執行中國首次"探月"之旅。"嫦娥一號"的升空,使中國成為太空利益攸關方,成為擁有一定實力和地位的空間大國。[1]

看點

嫦娥二號是我國發射的第二顆繞月探測衛星,但它絕非嫦娥一號的簡單重複。直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首次使用X頻段測控、對嫦娥三號着陸區進行高分辨率成像……這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將為今後的嫦娥三號實現月球軟着陸奠定基礎。

從地面邁向天空,再邁向太空,繼而邁向深空、邁向另外一個天體,我們可以離開自己棲息的搖籃,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間,這是科學的力量、進步的階梯、文明的標尺。

「嫦娥二號」是以嫦娥一號衛星的備份星為基礎進行研製的,其主要任務是為探月工程二期進行前期工程驗證和探測,是二期的「探路者」。

相比「嫦娥一號」,「嫦娥二號」技術更新、難度更大、系統更複雜,與之相應的風險也更大。「嫦娥二號」任務就像是一期工程向二期工程的一個跳板,既繼承了嫦娥一號衛星的許多成熟技術,又根據任務目標的不同,增加了很多新技術,對探月工程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整個深空探測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嫦娥探月

1.能源夢想:月球可以提供許多能量「接力」的物質,這樣就可足以使「嫦娥」在月球上生活。比如太陽能(因為月球本身的空氣十分稀薄,因此太陽能可以直接利用),比如氦3這種可長期使用的、清潔而安全的可控核聚變燃料(氦3在月球上的儲量在100萬噸到500萬噸之間,而幾十噸氦3即可維持地球一年的能量需求)。這種豐富的能源,對於能源逐漸枯竭的地球,當然十分重要。

2.中國科技實力的證明:「嫦娥一號」的升空對國家安全來說具有更顯著的意義,如果探月成功,甚至把太空作為一個研究太空的基地,那麼也就等於搶占了制高點。另外,現在的太空還是一個無主地,原來只有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在太空研究上占主要地位,如果中國在月球上站穩腳跟,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自己的空間站,一旦將來在太空領域產生安全方面的隱患,就可能提前被發現。

醞釀10年

「探月計劃算到今天,整整醞釀了10年。」歐陽自遠院士介紹說,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探月構想是在1994年提出的,此後的10年間主要是在進行論證過程,而且是「那種反反覆覆的論證」。

「首先一步,我們要論證開展探月有沒有必要?是否可行?第二步,上月球幹什麼?做哪幾件事情?於是我們制定了探月20年大規劃,也就是現在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總結的『繞、落、回』三個階段。而科學目標是否符合國際發展潮流,是否緊密結合我國的實際?這都需要進行科學且複雜的論證過程。」歐陽自遠說。

談論到這10年的醞釀,中國探月辦公室劉建忠研究員告訴記者,包括歐陽自遠院士在內的很多專家,除了搞研究,10年中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四處遊說和呼籲。

「這項工作很費心,只要逮住機會,他們就會向決策者、科技界和公眾闡述月球探測的重要性,灌輸中國開展探月的必要性。」劉直言不諱地說,「畢竟10多億元的科研投資不是個小數目,大家都很謹慎。不過如果沒有熱心科學家的這些外圍努力和攻關,中國啟動探月計劃可能還會要推遲。」

就在爭論中,科學界的一些行動已在悄然地推動着中國探月計劃的前進。上世紀90年代初,航天領域首席科學家閔桂榮院士提出了中國也要搞月球衛星的建議。1997年4月7日至10日,中國科學院的楊嘉墀、王大珩、陳芳允三位院士以「863」計劃的名義發表了《我國月球探測技術發展的建議》。1998年,總裝863航天領域辦公室組織了楊嘉墀等航天專家對清華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國防科大、中國科技大學的「月球車」項目申請報告進行評審,通過了由清華大學牽頭的「月球探測機器人總體方案設計及關鍵技術分解」的立項研究,揭開了我國月球車研究的序幕。2000年5月,清華大學組織了「月球探測技術研討會」,反響強烈。

2000年10月5日在京召開的首屆「世界空間周」慶祝大會上,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作了題為《面向21世紀的中國航天》專題發言,「我國將在無人實驗飛船成功飛行的基礎上,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在空間探測方面,將實現月球探測,並積極參與國際火星探測活動,使我國的空間探測技術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這是中國高層首次公開表明探月決心。

2000年11月22日,我國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明確了近期發展目標中包括「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7年的遊說和呼籲終於有了結果。2001年,由歐陽自遠院士牽頭制定的『發射繞月衛星』第一期科學目標和有效載荷配置終於通過了國家評審。2001-2002年間,孫家棟院士組織全國各方面力量,對首期目標又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綜合論證,最後得出結論:科學目標明確、先進,技術能夠實現,沒有顛覆性的技術問題。2003年9月,中央最終同意並批准了這個計劃。 中國探月計劃科學探測設備進入最後聯試。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