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海炮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威海炮台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威海炮台

地理位置: 威海海岸山坡及山頂

占地面積: 7000 m²

威海炮台,位於威海海岸山坡及山頂。後炮台在水師學堂堞牆北150米之小山上,包括地下掩蔽與炮位兩部分。掩蔽建于山陽坡,辟有南北向坑道,東西成一排,開7個門洞,坑道內壁以方石料兩面起券坡覆。地面炮位2座,均呈圓坑形,直徑13.4米。[1]

威海炮台基本信息

坑道與炮位相通。保存基本完好。其餘炮台形制與後炮台近似,但保存較差。黃島炮台在島西端,東泓炮台在島東端。旗頂山炮台和東風(迎門洞)炮台分別建於島中部的兩座山山頂上。旗頂山炮台兩炮台之間,尚留有一對高1.6米的夾杆石,當年其間立有旗杆,為升懸軍旗之用。在劉公島南1海里處另有日島炮台,規模較大。日島原為礁石灘,遠望像衣服在飄浮,稱"衣島"。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清軍自南岸搬土填築加高,建地阱炮台一座,內置平射炮台6門,地阱炮台2門,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炮台地下室與炮台位相通,炮位地阱深2米,徑11米。阱壁築有掩體和儲彈孔。炮台屢經修復,原貌保存較好。

炮台歷史

威海位於山東半島北岸的東端,與遼東半島旅順遙遙相對,共扼渤海的門戶。一三九八年(明洪武三十-年),明朝政府為防禦倭寇的侵擾曾設衛於此。一四O三年(永樂元年),建威海衛城。衛城面臨黃海,並有屬於長白山越海而來的余脈.三面環繞,蜿延城郊。海港南北兩岸如兩臂突伸海中,構成半圓形,劉公島橫置其前,形成海上的天然屏障。劉公島稍甫有口島,酉面有黃島(與劉公島相連接),此外還有連林島(與北山咀相連接)、小黃島、青島、牙石島等島嶼分布海中,成為國防上的天然據點,形勢非常險要。詩人們稱道這裡說:"形勢天然鬼工造,"列島谽砑成","巨鎮天開海國雄,屹然海際跨面東".這並不是過分的誇張。

一八七O年(清同治九年),李鴻章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後,為鞏固淮系軍閥的勢力和自己的北洋地盤,便積極布置海防,籌建海軍。一八八O年(光緒六年),李鴻章開始經營旅順軍港。同年,威海設立水師,並開始在威海、榮成沿海一帶招募練勇。當時駐泊在海港內的軍艦,只有巡洋艦兩艘(超勇、揚威),炮艦六艘(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練艦兩艘(康濟、威遠),運輸艦兩艘(操江、鎮海),共十二艘。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於威海城南金線頂設立了水雷營。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總理海軍軍事衙門成立後,曾派當時的山東巡撫張曜來威海勘察,又在金線頂的北山坡下修建海軍軍械處(後因地點不適宜,又復拆除)。到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威誨建港的工程便全面地展開了。

1895年初,日軍侵占威海衛炮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