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雜詠 太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姑蘇雜詠 太湖 |
作品名稱:姑蘇雜詠 太湖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高啟 |
姑蘇雜詠 太湖,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高啟所作的一首詩詞。
作者介紹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1]
正文
長溪如白虹,分走荊霅派。
具區納群流,襟帶三郡界。
太虛混鴻蒙,元氣流沆瀣。
初疑溟渤寬,稍覺雲夢隘。
茫茫雁飛遲,颯颯帆度快。
雨來鼉報鳴,風起鷗驚邁。
神龍作淵都,豈複數鱗介。
珠光照水府,不受白日曬。
朝看炮車雲,雲浪動澎湃。
聲吹地將浮,勢擊山欲壞。
黃頭雖輕生,捩柁不敢懈。
有時湛明鏡,峰吐青幾塊。
煙中樹若莎,波上舟如芥。
漁就沙岸炊,客來水祠拜。
震澤思禹功,夫椒記吳敗。
白魚逢夏出,黃柑待秋賣。
我性好游觀,夙負雲水債。
欲尋鴟夷舸,不顧涉險戒。
人生亦何為,世故自拘械。
萬事風飄花,百年露垂曌。
何當叩林屋,秉炬訪仙怪。
試探不死方,為人起疴瘵。[2]
生平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3]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藉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朱元璋賞識,復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樑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鳳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