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


作品名稱: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一說342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多,儘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歷,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並不算開闊,但是由於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極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之地。縱觀納蘭性德的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後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此外,他的詞也受《花間集》和晏幾道的影響。[2]

詩詞正文

譯文

天亮了,井台上響起了轆轤聲。一夜風雨,滿階落花,凋零中透出一絲冷意。在這樣一個清晨,「我」和她驀然相逢。

「我」對她一見鍾情,卻難以明了她迷離的眼波背後暗藏的心事。誰能明白?

誰能明白呢?從此以後,無論是在簟席上輾轉反側、孤枕難眠之時,還是獨對孤燈、輾轉徘徊之際,我都會想念她。

賞析

小令首句點明了相遇的地點。納蘭生於深庭豪門,轆轤金井本是極常見的事物,但從詞句一開始,這一再尋常不過的井台在他心裡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納蘭在其它作品中也常使用「轆轤金井」這一意象,如「淅瀝暗風飄金井,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憶江南》),「綠蔭簾外梧桐影,玉虎牽金井」(《虞美人》)。玉虎,轆轤也。 「滿砌落花紅冷」既渲染了轆轤金井之地的環境浪漫,又點明了相遇的時節。金井周圍的石階上層層落紅鋪砌,使人不忍踐踏,而滿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詞人善感的心緒。常人以落紅喻無情物,紅色本是暖色調,「落紅」便反其意而用,既是他自己寂寞闌珊的心情寫照,也是詞中所描寫的戀愛的最終必然的結局的象徵吧。最美最動人的事物旋即就如落花飄墮,不可挽留地消逝,餘韻裊裊杳杳。

在這闌珊的暮春時節,兩人突然相逢,「驀地」是何等的驚奇,是何等的出人意表,故而這種情是突發的,不可預料的,也不可阻攔的。在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的前提下,一見鍾情所帶來的衝擊無法想象。可是,戀人的心是最不可捉摸的,「心事眼波難定」,驚鴻一瞥的美好情感轉而製造了更多的內心紛擾,所以,「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這一直轉而下的心理變化,正是剎那間的欣喜浸入了綿綿不盡的憂愁和疑惑中——對方的心思無法琢磨,未來的不可測又添上了一份恐慌,於是,深宵的青燈旁、孤枕畔,又多了一個輾轉反側的不眠人兒。

安意如的《當時只道是尋常》一書中開篇就收錄了這首詞並對其有自己的體味。書中是這樣說的,詞中最廣為人知的「相逢」要算秦少游的《鵲橋仙》的名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了。至少,我一看到「相逢」這兩個字,先想到的便是少游,然後才是容若。兩闕不同風格的詞,恰如這兩個經歷際遇完全不同的男人。

這闕短小的《如夢令》像極了容若的一生,前段是滿砌落花紅冷,眼波心難定的少年風流,後半段是從此簟紋燈影的憂鬱惆悵。

因為愛情的不如意,容若的詞總是淒婉到叫人斷腸,這悽美如落花的詞章惹得後世無數多情的人愛慕不已,認為他「情深不壽」,「天妒英才」,實在是一個可憐可嘆的羅密歐。

雖然他只活了三十一年,其間又為着幾個女子纏綿悱惻地過了十一年,然而比起歷代數不勝數懷才不遇、終生顛沛的人,容若實在不算是個悲劇型的男人。作為一個男人該有的應有的,他都有了。他有一個愛他的妻子,一個仰慕他的小妾,一個至死不渝的情人,一群相濡以沫的朋友;他還有顯赫的家世,高貴的血統。他所不齒的父親為他安排了錦衣玉食的生活,讓他終生無須為生活煩憂;他自身的才華和得天獨厚的地位,使得他文運亨通仕途平順,年紀輕輕便被康熙取中做了近侍。比起名動天下卻直到三十六歲才進士及第、當官不久即屢遭貶謫、最終死在流放途中的少游,我不知道,怎麼能說容若的一生是個悲劇?

悲劇是上天給了你抱負,給了你理想,給了你實現理想的才華,卻一生不給你施展完成的機會,生生折斷你的理想。心懷天下餓死孤舟的杜甫是悲劇,李白不是,有名無運的秦觀是悲劇,容若不是。更何況,即使是悲劇又豈能盡歸罪於「天意」?人難道就可以兩手一拍,聲稱自己全無責任?

容若,他只是不快樂,在錦繡叢中心境荒蕪,這是他的心境所致。痛苦並不是社會或者家庭強加給他的。社會道德和家庭責任築就的牢籠困攝住生存在世上的每一個人。意欲掙脫或是甘心承受,是屬於個人的選擇。

容若的相逢是在人間,在圍着欄杆的金井邊,落花滿階的暮春時節。少年戀人的眼波流轉,是天真無邪的初見。少游的相逢在天上,是一年一度的七夕,寬闊銀河的臨時鵲橋上,一對永生不死卻永生不得共度的夫妻,見與不見都是萬世淒涼。

可是為什麼,相逢後,人間的結局是「從此簟紋燈影」;相逢後,天上的結局卻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不快樂的原因是,少游於塵世顛沛許久遂懂得寄希望於美滿,不再執著於得到;容若萬事無缺,反而容易執著於遺憾,始終為沒有得到而愁腸難解。

在邂逅愛情的最初都會心花無涯,可是一樣相逢,後事往往截然不同。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3]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4]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康震生動形象的描述納蘭性德的詩詞意境

納蘭性德文化之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