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好事近·煙外倚危樓(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好事近·煙外倚危樓》

作品名稱:《好事近·煙外倚危樓》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詞

作者:蘇軾

《好事近·煙外倚危樓》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上片即景抒情,寫自己的追求與願望。下片引用史典,交友為寄,表達出他看穿現實的超然的人生態度。這首詞以描景與虛幻,現實與歷史相融會的筆調,塑造了一位孤獨縹緲不定,不問政治的隱士形象。文字洗鍊,而寓意鮮明。

原文

譯文

我在雲煙之外憑靠高樓眺望,略見遠處燈光一亮一熄。向上跨越玉橋回到仙境去,看仙人居住洞天的星月。

當年漢張劭和範式情深誼篤流韻仍在,何況在乎那一杯美酒。不要過問政治大事和不值得一聽的微小言論。[2]

賞析

上片,即景抒情,寫自己的追求與願望。「煙外倚危樓,初見遠燈明滅」,寫自己面臨的處境;剛來一百多天的東坡,寄身於黃州的「煙外」「危樓」,人眼於京城的「遠燈明滅」:出路何在,安慰哪尋,緊接着兩句作了回答:「跨玉虹」到仙境去,「看洞天星月」。因為那裡有美好的山光水色,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同「星月」一般。這是東坡擺脫愁悶的傳統的妙方:在密州時,外任不悅,就想到「我欲乘風歸去」;幾年後被貶黃州,抑鬱不平,又想到「羽化而登仙」。作者借仙境解脫之法,反映了他一種無可奈何的心境。

下片,引用史典,交友為寄,表達出他看穿現實的超然的人生態度。「當時張范風流在,況一尊浮雪」,以史為鑑,尋找寄託。漢人張劭與範式的刎頸之交的風流韻事,於作者來說不正存在。徐君猷、陳季常、孟亨之、李公擇、楊世昌和王文甫兄弟等,不都是星月相伴、友誼長存。何況還有那珍貴的白酒作為媒體、作為沾合劑。「莫問世間何事,與劍頭微映」,是作者此時此地世界觀、人生觀——對朋友乃至對世人的公然宣告:社會政治你不必過問,劍頭微映你不必聽從。你走你的路,讓他人去說吧。不過這裡要指出的是:作者並不是說「不要過問人世的事」,而是說不需要過問社會政治大事;東坡並不是說「不要過問聽不清的話」,而是說不需要過問那微不足道的事。事實上,東坡對民族、對黎民百姓之事,甚至連推廣秧馬技術的事他都過問;對重男輕女的陋習,他大聲呼喊,禁止溺嬰。最後兩句,言簡意賅,含意深長。

這首詞以描景與虛幻,現實與歷史相融會的筆調,塑造了一位孤獨縹緲不定,前途明滅無望,只有不問社會政治,羽化登仙,做張範式人物的隱士形象。文字洗鍊,而寓意鮮明,是東坡運用幻想形式來隱示追求理想人生,富有特色的抒懷之作。[3]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