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女郎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女郎花

中文學名: 女郎花

科: 敗醬科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木蘭綱

目: 川續斷目

別稱: 黃花龍牙、敗醬

界: 植物界

屬: 敗醬屬

亞綱: 菊亞綱

女郎花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狀莖橫走,有陳腐氣味;地上莖下部有脫落性倒生粗毛,莖上部近無毛或有一排硬毛。全草(藥材名:敗醬草)和根莖及根入藥,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祛瘀,治慢性闌尾炎,療效極顯。山東、江西等省民間採摘幼苗嫩葉食用。

形態特點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狀莖橫走,有陳腐氣味;地上莖下部有脫落性倒生粗毛,莖上部近無毛或有一排硬毛。基部葉簇生,卵形或長卵形,有長柄,不裂或羽狀分裂,鈍頭,邊緣有粗齒,花時枯萎;莖生葉對生,披針形或闊卵形,長5—15厘米,2—3對羽狀深裂或全裂,頂端裂片最大,橢圓形或卵形,兩側裂片橢圓形或披針形,向下逐漸變小,邊緣有粗齒,兩面疏生粗毛或近無毛;靠近花序的葉片線形,全緣。頂生大型傘房狀聚傘花序;花序梗僅一側有白色硬毛,苞片小;花萼不明顯;花冠黃色,直徑2—4毫米,上端5裂;雄蕊4。瘦果長橢圓形,長3—4厘米,無翅狀苞片,僅有由不發育2室扁成窄邊。花期7—8月。

生長環境

全國各省都有,生于山坡草叢中。

中藥

【出處】:《本經》

【拼音名】:Bài Jiànɡ

【別名】:鹿腸(《本經》),鹿首、馬草、澤敗(《別錄》),鹿醬(《藥性論》),酸益(《日華子本草》),苦菜、苦蘵(《綱目》),野苦菜(《植物名實圖考》),苦豬菜(《江西中藥》),苦齋公(《四川中藥志》),豆豉草、豆渣草(《重慶草藥》),白苦爹、苦苴(《閩東本草》)。

【來源】:為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黃花敗醬或其近緣植物的帶根全草。一般多在夏季採收,將全株拔起,除去泥沙後曬乾。

【原形態】:

①白花敗醬,又名:胭脂麻。

【性狀】:白花敗醬的乾燥全株,長短不等;根莖有節,上生須狀細根。莖圓柱形,外表黃棕色或黃綠色,有縱向紋理,被有粗毛。質脆,易拆斷,斷面中空,白色。葉多皺縮、破碎,或已脫落。全株有陳腐的豆醬氣,味苦。以乾燥、葉多、氣濃、無泥沙雜草者為佳。

【化學成份】:

白花敗醬含有揮髮油,乾燥果枝含黑芥子甙等。根與根莖中含莫羅忍冬甙、番木鱉甙、白花敗醬甙等。

黃花敗醬根和根莖含齊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多種皂甙中已知結構的有敗醬皂甙C、D、C1、D1,黃花敗醬皂甙A、B、C、D、E、F、G。根中尚含揮髮油8%、生物鹼。鞣質、澱粉。

【性味】: 苦,平。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咸,微寒,無毒。

③《藥性論》:味辛苦,微寒。

④《綱目》:微苦帶甘。

【歸經】: 入肝、胃、大腸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少陰、手厥陰經。

②《綱目》:手足陽明、厥陰。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排膿破瘀。治腸癰,下痢,赤白帶下,產後瘀滯腹痛,目赤腫痛,癰腫疥癬。

①《本經》: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

②《別錄》: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痹不足,產後疾痛。

③《藥性論》:治毒風頑痹,主破多年瘀血,能化膿為水。及產後諸病。止腹痛余疹、煩渴。

④《日華子本草》:治赤眼,障膜,胬肉,聤耳,血氣心腹痛,破癥結,產前後諸疾,催生、落胞,血運,排膿、補瘺,鼻洪吐血。赤白帶下。瘡痍疥癬,丹毒。

⑤《現代實用中藥》:治腸炎下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2~4兩)。外用:搗敷。

【注意】:《本草匯言》:久病胃虛牌弱,泄瀉不食之症,一切虛寒下脫之疾,咸忌之。

【附方】:

①治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

②治產後惡露七、八日不止:敗醬、當歸各六分,續斷、芍藥各八分,芎藭、竹茹各四分,生地黃(炒)十二分。水二升,煮取八合,空心服。(《外台》)

③治產後腰痛,乃氣血流入腰腿,痛不可轉者:敗醬、當歸各八分,芎藭、芍藥、桂心各六分。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忌蔥。(《廣濟方》)

④治產後腹痛如錐刺者:敗醬草五兩,水四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⑤治赤眼、障痛並胬肉攀睛:敗醬一握,荊芥、草決明、木賊草各二錢,白蒺藜一錢五分。水煎服。(《碩虎齋省醫語》)

⑥治癰疽腫毒,無論已潰未潰:鮮敗醬草四兩,地瓜酒四兩。開水適量沖燉服。將渣搗爛,冬蜜調敷患處。

⑦治吐血:敗醬草煎湯服。

⑧治赤白痢疾:鮮敗醬草二兩,冰糖五錢。開水燉服。

⑨治蛇咬:敗醬草半斤,煎湯頓服。另用鮮敗醬草杵細外敷。(⑥方以下出《閩東本草》)

【各家論述】:

①《綱目》:敗醬,善排膿破血,故仲景治癰,及古方婦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後人不知用,蓋未遇識者耳。

②《本草正義》:此草有陳腐氣,故以敗醬得名。能清熱泄結,利水消腫,破瘀排膿。惟宜於實熱之體。《本經》、《別錄》、《藥性論》、《日華子》諸書所載,無一非實熱瘀滯之症。惟產後諸痛,當以瘀露作痛者為宜。而瀕湖所引《別錄》,竟作產後疾痛;《大明本草》又以產後諸病渾言之,則流弊良多,不可不知所辨別者也。

【臨床應用】:

治療流行性腮腺炎:取黃花敗醬鮮葉適量,加生石膏0.5~1兩共搗爛,再用1個鴨蛋清調勻,敷於腫痛處,24小時後取下。重者需敷2次。有併發症者加服20~50%黃花敗醬草煎劑,每日3~4次,每次20~30毫升;或當茶飲。治療200餘例,90%的病例在局部敷藥後24小時內症狀消失,重症(包括有睾丸炎合併症的)患者在第2次敷藥後一般症狀也能消失。

此外,本品對癤、癰、乳腺炎、淋巴管炎等也有效果。

【備註】:據《本草》記載,敗醬應為上述敗醬科植物,但除四川、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使用外,大部分地區習慣上以菊科植物苣蕒菜的帶根全草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帶果全草作敗醬使用。前者習用於北方;後者習用於南方。參見苣蕒菜和菥蓂條。 [1]

參考資料

  1. [1],此草名為女郎花,是藥農費心尋找的草藥,可農民不知藥效,常除掉 科技數碼的星空 ,20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