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奉節縣瞿塘關遺址博物館

奉節縣瞿塘關遺址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1]信息顯示,現有藏品5229件/套,開展教育活動3次,參觀人數3萬人次。

位於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瞿塘峽風景名勝區、瞿塘峽口左岸,由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魏靖宇先生投資創辦。瞿塘關遺址博物館由古烽火台、古炮台、遺址廳、雲根堂等主要部分組成。與白帝城隔水相望。前臨大江,後枕赤甲。從建築到環境、從內容到形式,體現出一種大氣魄、大境界。是三峽地區不可多得的戰爭與詩情,歷史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文風景。

目錄

起源

瞿塘關始於戰國交侵時代,古時亦稱扞關、江關。唐宋時因在瞿塘峽口設攔江鐵索橫絕大江,故又稱鐵鎖關[2]。瞿塘關兩山對峙,中貫大江,灩澦砥柱。為天下至險,兵家必爭之地。往日,這裡烽煙狂瀾,「世亂戈如林」,而今「故關兵淨」,三峽安流。為記憶歷史,傳承三峽,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白帝城博物館名譽館長魏靖宇先生在政府和專家的支持下,竭盡心力,自籌資金,營造瞿塘關遺址博物館。瞿塘關遺址博物館以瞿塘關古烽燧、古炮台為依託,融戰爭與詩情、歷史與自然於一體。被專家譽為三峽第一館。

概況

瞿塘關遺址博物館以瞿塘關古烽燧、古炮台為依託,融戰爭與詩情、歷史與自然於一體。突出「戰爭與詩情,歷史與自然」的主題。其中古烽火台,為三峽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戰爭遺存之一。遺址廳用實物及文字圖片資料概括介紹古關隘的滄桑變遷。雲根堂集中展示的魏靖宇花費數十載心血收藏的上百件埋藏期約七千年、樹齡約二千年的巨大陰沉木。是三峽古生態的實物見證,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性和收藏價值。館內神秘詭譎的道釋繪畫、作為鎮館之寶的漢代性文化陶俑,無不體現為自然風景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

瞿塘關遺址博物館位於瞿塘峽口左側,與白帝城隔水相望。前臨大江,後枕赤甲。從建築到環境、從內容到形式,體現出一種大氣魄、大境界,構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線。拾階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先生題寫的瞿塘關門額和着名學者馮其庸先生題寫的瞿塘關遺址博物館匾額。門廳正壁,刊刻蘇軾《灩澦堆賦》;其旁為魏靖宇先生撰寫的《重刻灩澦堆賦碑記》,其文曰:

重刻灩澦堆賦碑記

東坡先生灩澦堆賦乃早年力作,巴渝名賦。方其赴京應試,取道夔府,登白帝以觀八陣,游瞿塘而賦灩澦。灩澦雖有覆舟之險,亦有避危之用。舒緩江水,實為中流砥柱。余每讀先賢之文,則思世路之艱。 蘇子曰:「物固有以安而生變,亦有以用危而求安。」驚世之論,迄今流傳。揚增新公亦云:「舟之覆不於瞿塘灩澦而於平流,車之覆不於孟門太行而於康莊,所謂危者使平易者使傾也。」老子曰:「夷道若纇。」皆此理也。行舟如此,為人亦然。如今截流築壩,浪靜風平,重刻坡公之賦於左。所望游瞿塘者不可不知平而不平之理,不可不懷居安思危之心也。是為記。

參觀者步入「瞿塘烽煙」廳。從展廳寬敞明亮的落地窗向外望去,便是着名的瞿塘關古烽火台。烽火台,專指建于山頂、高崗或易於相互眺望之處,供燃點烽火用以報警的高台建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生動地描寫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況。烽火,也叫烽燧,白天燃煙為烽,夜間點火為燧。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報警。

南宋烽火台

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守台士兵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發現敵人來犯時,燃烽煙於台上,鄰台見後依樣隨之,迅速傳遞軍事情報。烽火台的形狀大體為方、圓兩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為夯土打築,也有用土坯壘築;山區的多為石塊壘砌;中東部自明代用磚石壘砌或全磚包砌。瞿塘關古烽火台利用天然突兀巨石,四周用規整的砂石壘砌而成。是三峽地區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烽火台。是瞿塘烽煙的實物見證。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瞿塘烽煙」廳展示瞿塘關模擬全景圖。左側為距今一千八百年的漢磚砌成的仿古城牆。右側為搶救切割的瞿塘峽黑石灘奇石砌成的石壁。展廳兩側的牆壁上,懸掛由瞿塘峽摩崖石刻搬遷前留下的巨幅「夔門「、「瞿塘」石刻拓片,以及當地出土的兵器文物。昔日灩澦砥柱、鐵鎖雄關、烽煙四起。而今故關兵淨,高峽平湖,三峽驟變。遊覽此廳,將給您留下難忘的記憶

水陸道釋畫

依山而建的觀景長廊,除白帝城觀音洞搬遷的觀音造像以及清光緒年間「雲行雨施」碑外,還刊刻了弘一法師「無邊境界」等墨跡。長廊內側,為三峽水陸畫以及三峽女神俑展廳。水陸畫是水陸法會(佛教為超度亡魂而舉行的盛大法會)供奉的宗教人物畫。其內容包括佛教系統的諸佛菩薩、諸天、明王、羅漢、護法神;道教和中國民間神祗,如三清、十二真君、五嶽、二十八宿、列曜、六丁六甲、八仙;以及民間信仰的龍王、閻王、六道中的畜生和其它鬼魂等。在法會上懸掛「水陸畫」中的某些畫幅,即代表要召請的某些「尊神」,經某種儀式被請到的就光臨法會。法會後再恭送。送畢,將畫幅取下卷好下次再用。水陸畫張掛時分為上堂和下堂兩部分,上堂為佛教上層人物畫,下堂為儒、釋、道三教人物畫。按畫幅多少分大水陸和小水陸。大水陸一堂一百二十幅至二百幅,小水陸一堂三十二幅至七十二幅。北宋時已盛行在水陸法會上供奉軸幅水陸畫,後寺院以軸幅水陸畫為粉本繪製為壁畫。水陸畫均為民間畫工及寺廟僧人繪製。畫技高超、風格各異,是民間美術之瑰寶。三峽地區崇尚鬼神,巫風尤盛。水陸畫因此流傳較廣,但保存下來極其少見。本室所展示的部分水陸畫為清中晚期繪製。其中《地獄變相圖》生動反映了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的佛教思想。不僅僅是一幅圖,更是一面鏡子,令人慎思。

三峽女神俑

郭沫若《釋祖妣》一文指出:「歐洲各地所出土之生殖女神像『奶拿』(Nana),均特大其乳,或以兩手護其下,以為生殖崇拜之象徵。余意如「 」 字形之雕像,將來必有發現於中國之日」。三峽神女廳所展示的東漢女裸跪式俑,均為巫山出土。其中「奶拿」(Nana)型雕像便是郭老所預言期待的「 」字形雕像。女裸跪式俑造型原始奇特,與「三星堆文化」和「瑪雅文化」人像有異曲同工之妙。是沒有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古巴人的藝術傑作。其造型給人一種震撼,一種性的誘惑,一種神秘與敬畏之感。是三峽先民對母性生殖崇拜的真實寫照,是孕育生命的三峽女神。她的發現為深入研究巫山神女神格屬性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雲根堂

杜甫「入天尤石色,穿水忽雲根」詩意命名的「雲根堂」,由國畫大師黃永玉先生題額。堂內外展示的萬年陰沉木和億萬斯年瞿塘奇石,是三峽古生態的實物見證。水令人遠,石令人古。一塊奇石,便是一段詩魂、一個境界。先民認為大木是通天達地的天梯,具有神的意志和靈性。三星堆三千多年的青銅神樹、漢代的搖錢樹,民間崇敬的風水樹、雙子樹,都是人們樸素自然觀的反映。雲根堂內,木板刻制的馮其庸《瞿塘石歌》、范曾《題靖宇木雕》、陳立夫《天人合一》等墨跡,十分難得。

高峽平湖

登上瞿塘關遺址博物館古炮台遺址,高峽平湖、夔門雄姿、白帝古城,盡收眼底,美不勝收。「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魏靖宇先生歷經十七年寒暑,創辦的瞿塘關遺址博物館,是人們了解三峽、解讀三峽、展望三峽的陣地。是對三峽文化旅遊的一大奉獻。

視頻

奉節縣瞿塘關遺址博物館 相關視頻

傘兵視角!王正坤無人機「飛閱」三峽第一關——瞿塘關
重慶奉節:登三峽之巔 賞壯美瞿塘

參考文獻

  1. 國家文物局簡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07-11-21
  2. 赤甲白鹽,搜狐,20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