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虉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奇虉草 |
中文名:奇虉草 拉丁學名:Phalaris paradoxa Linnaeus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亞 科:早熟禾亞科 族:虉草族 屬:虉草屬 種:奇虉草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63 |
奇虉草(qí yì cǎo),學名:Phalaris paradoxa Linnaeus,是禾本科、虉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叢生,稈直立,平滑無毛,有光澤。高可達1.5米,常分枝。葉鞘疏鬆,光滑無毛,旗葉葉鞘常膨大;葉舌膜質,葉片扁平,兩面無毛。圓錐花序長圓柱形,排列緊密,主軸無毛,分枝短,直立,無毛,棱上粗糙;小穗無柄,兩性,穎片先端漸尖至有鑽形尖頭,脊上有翼,能育小花卵狀披針形,果時變硬,有光澤,果熟時小穗群整體脫落。 原產地中海及西南亞;中國分布於大理、玉溪、楚雄、保山等地的麥田中。 奇虉草20世紀60年代中國河南鄭州奶牛場作為引入。作為牧草栽培。 (概述圖參考來源:植物標本館 ) [1]
奇虉草形態特徵
奇虉草是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叢生,下部質地稍硬,平滑無毛,有光澤。高0.6-1.5米,徑粗2-5毫米,常分枝。葉鞘疏鬆,光滑無毛,旗葉葉鞘常膨大;葉舌膜質,長達6毫米,上緣常撕裂;葉片扁平,長10-35厘米,寬3-8毫米,兩面無毛。
圓錐花序長圓柱形,長4-8厘米,寬1-2厘米,排列緊密,主軸無毛,從不外露;分枝短,直立,長達1.5厘米,無毛,棱上粗糙;小穗群常為7枚,中央1枚無柄,兩性,穎片長6-7毫米,先端漸尖至有鑽形尖頭,脊上有翼,中部略上有一尖齒突起,殘存退化不育外稃未見,或十分不明顯;
能育小花長2.5-3.5毫米,卵狀披針形,果時變硬,有光澤,無毛或先端疏生柔毛;其餘6枚小穗有柄,中性,其中2枚較大,單生,其餘4枚較小,而且兩兩聯生,各具共同的短柄;果熟時小穗群整體脫落。
奇虉草產地生境
原產地中海區及西南亞、 非洲北部,亞洲西南部,歐洲也有分布。 中國分布於大理、玉溪、楚雄、保山等地的麥田中。
奇虉草生長習性
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和玉溪市,奇虉草在9月下旬開始萌發出土,10月上旬到下旬,日平均氣溫18℃左右為出苗盛期,而在楚雄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保山市奇虉草的萌發日期稍晚於昆明市和玉溪市。後隨着冬季到來,氣溫降低,出苗量明顯下降,12月份基本不出苗。
當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通常為奇虉草的營養生長期。2月上旬奇虉草的株高通常在80厘米,分櫱15-25株;奇虉草常在2月下旬至3月份下旬抽穗,並由穗頂至穗端逐漸開花,4月上旬至5月上旬其種子由穗頂至穗端逐漸成熟並脫落,種子成熟並脫落通常持續時間約為40天左右,種子脫落後植株逐漸枯死,在6月中旬後田間基本看不到奇虉草存活的植株。但也發現,少數種子也可在1月中下旬萌發,7月份成熟,存在世代重疊現象。
奇虉草主要價值
奇虉草20世紀60年代中國河南鄭州奶牛場作為引入。作為牧草栽培。
奇虉草物種危害
奇虉草2008年在中國雲南省保山市麥區首次大規模暴發為害,隨後相繼在雲南省的大理市、楚雄市、玉溪市和昆明市等溫帶地區暴發為害。奇虉草在雲南省溫帶地區具有極強的分櫱能力和競爭能力,生長習性及其形態特徵與入侵地麥類作物相近,常對入侵地冬春農作物特別是麥類作物的產量和品種造成嚴重影響。當麥田雜草幼苗的發生密度為160株/平方米時,小麥的產量損失超過了80%。
奇虉草防治方法
人工防除:在拔節期和抽穗期,人工拔除尚未抽穗或已經抽穗但種子還未成熟的植株,帶出田間銷毀,杜絕種子落在土中。由於奇虉草的種子在0-5毫米的埋深時就能發芽,隨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發芽率降低,因此對奇虉草危害較重的田塊,要深翻土地,使大量的種子深埋於地下,降低其出苗率,破壞其種群的建立,減輕危害。有研究發現,奇虉草與農作物之間有較強的種間競爭作用,其中油菜的競爭抑制作用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