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鯔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奇目仔)
前往: 導覽搜尋

鯔魚,又稱烏魚、青頭仔(幼魚)、奇目仔(成魚)、信魚、正烏、九棍、烏頭,為鯔屬的一種魚,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溫帶的鹹淡水域中。

特徵

本魚體圓而長,頭部略扁而尾部稍側扁。成魚之脂性眼瞼發育完善,有時將瞳孔完全掩蓋。主上頜骨不向下彎至前頜骨下方。背部中央無隆起棱脊。體側有6至7條暗色縱帶,胸基部上半1/2處有一黑色斑塊。具有巨大的背鰭上有硬棘4枚和軟條8枚,臀鰭鰭條8枚。整個身體有櫛鱗,並常有黏液分泌,以增加保護性,無側線。體長可長120公分。

生態習性

鯔魚廣泛分布於全球的溫、熱帶海域的沿岸。喜棲息在入海口,水深0至120米。幼魚常溯河入淡水河川。產卵期時會洄游至外海產卵。利用其耙濾取有機物為食。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遭污染的港灣、河川皆能生存[1]

物種分布

鯔科魚類是常見的海產魚類,分布極廣,遍及熱帶、亞熱帶、溫帶水域。鯔魚雖產于海中,但對度的適應範圍很廣,在海水、鹹淡水中均能正常生活,有些種類能完全適應淡水生活,是沿海海水養殖和鹹淡水池塘養殖的主要魚類。根據文獻記載,養鯔業始於明代,在珠江三角洲至少有200多年歷史。

史籍記載

觀之烏魚,兩眼從額頭突出,看起來非常威嚴,全身都是深綠色斑點,喜歡身居海水清濁之間,在海中蛇行回遊環繞,好動刁鑽,圍入網中遇驚嚇會奮不顧身往上跳躍,至死不屈,不易捕獲,老一輩的人稱之為「鮡烏」。台海採風圖考云:「魚黑色如鰍,長不盈尺,二目突出於額,身多綠斑。志稱多在海邊泥塗中,善跳躍,土人以為美味。置於地上能跳,亦能行數步。」(花跳?) 如畜池中,有跳石上斃者。

『台灣府志』稱:「烏魚,即《本草》之鯔魚;海港所產甚盛。冬至前捕之,曰正頭烏,則肥而味美;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官徵稅,給烏魚旗,始許采捕。按隋大業六年,吳郡獻海膾四缶井,帝以示群臣曰:昔介象殿庭釣得鯔魚,此幻化耳[2]

視頻

鯔魚 相關視頻

鯔魚在水下的身影是多麼的銷魂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