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頭( tóu)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頭( tóu)

頭,漢語通用規範簡化字,一級字(常用字) ,讀作tóu。其繁體字最早見於金文,原為形聲字,從頁,從豆,豆亦聲。

字為獨體字。其本字是"頁"字。本義為腦袋,指人身體最上的部分或動物身體最前的部分,引申為物體的頂端或末梢,又引申為事物的起點或終點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頭

拼音; tóu

注音; ㄊㄡˊ

部首; 簡體大部,繁體豆部、頁部

部外筆畫; 2

總筆畫; 5

五筆; UDI

倉頡; YK

鄭碼; TDGD

筆順編號; 44134

四角號碼; 34800

統一碼; U+5934

結構; 簡體獨體結構,繁體左右結構

平水韻部; 下平十一尤

字級; 一級

「釋名」時珍曰∶ 頭,朝服也。北周武帝始用漆紗制之,至唐又有紗帽之制,逮今用 之。

「主治」燒煙,熏產後血暈。燒灰水服,治血崩及婦人交腸病(時珍)。

「發明」時珍曰∶按《陳總領方》,治暴崩下血,琥珀散用漆紗帽灰,雲取陽氣衝上 義。又夏子益《奇疾方》雲∶婦人因生產,陰陽易位,前陰出糞,名曰交腸病。取舊撲頭燒 灰,酒服。仍間服五苓散分利之。如無撲頭,凡舊漆紗帽皆可代之。此皆取漆能行敗血之義 耳。 文字源流

頭,原為形聲字,從頁,從豆,豆亦聲。根據到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繁體字頭字最早出現於春秋蔡國銅器上,習見於戰國文獻,而"首"字則產生於商代甲骨文中。簡化字頭字最早見於居延漢簡,是繁體字的草書楷化,但典籍中很少見。頭當是"首"字的音變,或是因語音差異(或因方音、或因歷史音變)而製造的形聲字,其義與"首"字完全相同。

本義為腦袋,指人身體的最上部分或動物身體的最前的部分。"頭"的本字是"頁"字。"頁"字上部像個頭,頭上有大眼睛,頭頂有頭髮,頭下是半跪着的一個人身。金文雖然不太像了,但仍然看出上部是頭,下部是臂、身、腿。小篆上部是頭,下部變得不像人形了。隸書、楷書筆畫化。通用的是簡化字"頁"。"頁"字的本義就是頭。漢字中由"頁"組成的字大都與"頭"有關。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九】【頁部】頭

首也。從頁豆聲。度矦切。

說文解字注

棻也。

棻各本作預,今正。小篆作棻,《說文》據小篆為書。故敘曰:今敘篆文合以古籒也。漢人多用預不用棻者,自系一時相習而然。許造字書則有定體。棻下曰:頭也。頭下曰:棻也。是曰轉注。《禮記》曰:頭容直,頭頸必中。從鑋。預以䭬為冣重。故字多從鑋。

豆聲。

度侯切。四部。

康熙字典

〔古文〕嘖

《唐韻》:度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徒侯切,$音投。《說文》:首也。《禮·玉藻》:頭容直。《釋名》:頭,獨也,於體高而獨也。

又古者謂一人為一頭。《春秋元命苞》:十紀,其一曰九頭紀,卽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

又《儀禮·士相見禮》:贄,冬用雉,夏用腒,左頭奉之。注:頭,陽也。疏:執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殺之。雖死猶尚左,以從陽也。

又人名。《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注:豎,小吏,名頭須

又藥名。《本草綱目》:百頭,貫眾也。一名鴟頭。陶弘景曰:葉似大蕨,毛芒似老鴟頭。

又《唐韻》《正韻》:古音徒。《古詩》:東方千餘騎,夫壻居上頭。何用識夫壻,白馬從驪駒。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上紀開闢,邃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九頭。

又與"兜"通。《山海經》:讙頭國。注:讙兜,堯臣,有罪投南海而死,帝憐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博物志》:作讙兜國。[1][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