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陽常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太陽常數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太陽常數,是指在日地平均距離(D=1.496x10^8km)上,大氣頂界垂直於太陽光線的單位面積每秒鐘接受的太陽輻射。

太陽常數要在地球大氣層之外,垂直於入射光的平面上測量。以人造衛星測得的數值是每平方米大約1367瓦特[1353(±21) W/m2(1976年, NASA)],地球的截面積是127,400,000 平方公里,因此整個地球接收到的功率是1.740×10^17瓦特。由於太陽表面常有有黑子等太陽活動的緣故,太陽常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年當中的變化幅度在1%左右。

雨雲7號衛星空腔輻射儀觀測的結果:

(1)太陽常數是變化的;

(2) 大部分太陽常數逐日變化的谷值與太陽黑子的峰值相對應。

由於地球以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行,因此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不是一個常數,而且一年裡每天的日地距離也不一樣。眾所周知,某一點的輻射強度與距輻射源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意味着地球大氣上方的太陽輻射強度會隨日地間距離不同而異。然而,由於日地間距離太大(平均距離為1.5×108km),所以地球大氣層外的太陽輻射強度幾乎是一個常數。因此人們就採用所謂 「太陽常數」來描述地球大氣層上方的太陽輻射強度。它是指平均日地距離時,在地球大氣層上界垂直於太陽輻射的單位表面積上所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通過各種先進手段測得的太陽常數的標準值為1367±7W/m2。一年的時間中由於日地距離的變化所引起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化不超過上3.4%。

晝夜是由於地球自轉而產生的,而季節是由於地球的自轉軸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的轉軸呈23°27′的夾角(黃赤交角)而產生的。地球每天繞着通過它本身南極和北極的「地軸」 自西向東自轉一周。每轉一周為一晝夜,所以地球每小時自轉15°。地球除自轉外還循偏心率很小的橢圓軌道每年繞太陽運行一周。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面的法線成23.5°。地球公轉時自轉軸的方向不變,總是指向地球的北極。因此地球處於運行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太陽光投射到地球上的方向也就不同,於是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每天中午時分,太陽的高度總是最高。在熱帶低緯度地區(即在赤道南北緯度23°27′之間的地區),一年中太陽有兩次垂直入射,在較高緯度地區,太陽總是靠近赤道方向。在北極和南極地區(在南北半球大於90°~23°27′),冬季太陽低於地平線的時間長,而夏季則高於地平線的時間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