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公山紅軍遺址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公山紅軍遺址群
圖片來自wantubizhi

太公山紅軍遺址群位於四川省廣元市[1] 元壩區,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1933-1935年。2002年12月27日公佈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的通知』,川府發(2002)23號,2002年12月27日,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廳提出的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1處和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13處,現予公布。 請各地和有關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四川省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的規定,認真做好所轄境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工作。 附件 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名單。

廣元市

廣元市,古稱利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四川省北部。市境東鄰巴中市,南接南充市,西連綿陽市,北與甘肅省隴南市陝西省漢中市接壤。地處川、陝、甘三省結合部,四川盆地北部邊緣,西安、成都、重慶、蘭州四地的中心,米倉山大巴山南麓,嘉陵江上游。全市總面積16,319平方公里,人口263萬,市人民政府駐利州區。廣元素有「川北門戶」之稱,是一座山水園林型現代化新興城市。

歷史

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兼併苴國,在境內置葭萌縣秦代兩漢沿襲葭萌縣建制。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改葭萌縣為漢壽縣。西晉改為晉壽縣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年),析晉壽縣置興安縣,治所在今廣元城區,並置晉壽郡,晉壽縣改為益昌縣,郡縣均治今昭化鎮南朝梁大同年間置黎州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黎州為利州

開皇初廢晉壽郡,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興安縣為綿谷縣大業初改利州為義城郡,治綿谷縣。武德元年(618年)改義城郡為利州,屬山南西道宋代利州屬利州路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宋太祖改益昌縣為昭化縣,取「昭示皇恩,以化萬民」之意。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廣元路,改綿谷縣為廣元縣,《大明一統志》記:「在《易》曰廣大配天地,在《春秋》謂一為元,以示張大之意。」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省葭萌縣入昭化縣。洪武四年(1371年)改廣元路為廣元府;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為州;二十二年(1389年)再降為廣元縣,屬保寧府,省綿谷縣。清代因明制。民國二年(1913年),廣元縣屬川北道,1914年屬嘉陵道。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廣元等6縣建立蘇維埃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置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廣元縣屬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元縣屬川北行署區劍閣專區,專員公署駐廣元縣。1952年改為四川省廣元專區。1953年廣元專區省入綿陽專區。1959年3月,撤銷昭化縣,併入廣元縣。1968年綿陽專區改為綿陽地區。1985年2月,撤銷廣元縣,設立地級廣元市;原廣元縣改設廣元市市中區;原屬綿陽地區的旺蒼青川劍閣3縣劃入。9月,劃入南充地區蒼溪縣。1989年5月,從市中區析置元壩朝天兩區。2007年3月,市中區更名為利州區。2008年5月12日發生汶川大地震,下屬的青川縣是極重災區縣,整個縣城成為廢墟。2013年4月,元壩區更名為昭化區

參考文獻

  1. 廣元市,tripadvi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