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行者(小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天行者》是劉醒龍以民辦教師為題材的一部長篇小說,出版於2009年,小說出版後引起極大反響並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天行者》 以中國20世紀90年代貧乏的鄉村教育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在貧苦生活中無私為鄉村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民辦教師為求轉正而發生的辛酸故事,也反映出被人們遺忘已久的鄉村民辦教師曾有過的艱難歷程。該書秉承了作者現實主義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樸實的文字落腳於中國社會的一隅。 小說《天行者》採用了劉醒龍慣用的敘事模式,即以一個鄉鎮或某一個單位作為相對完整的敘事空間,在一部作品中非常集中地書寫其中的種種情事。《天行者》的敘事結構包括一主一輔兩條線索,其主線主要講述了西河鄉界嶺小學三代民辦教師轉正的故事,而輔線則是張英才、余校長、孫四海、萬站長、藍飛和夏雪等人的愛情故事。然而在這些大故事中又穿插小故事,每個小故事又可以作為下個故事開展的源頭,相互交叉匯合,使小說的敘述不再僅僅拘泥於雙線結構而構成一個紛雜的面,使得小說的敘事精彩紛呈,緊縮而富有張力。與20世紀80年代流行的隱藏作家情感的敘事態度不同,劉醒龍在小說中顯現出了鮮明的愛憎。如小說中余校長等民辦教師轉正要交根本難以負擔的巨額工齡費時!作者先描述了去省城上訪的鄧有米妻子成菊的所見所聞,她去教育廳時,那裡正在蓋一棟仰頭看不到頂的高樓。 成菊說,夏雪父母捐的那麼一點小的樓都要花十萬!教育廳的樓蓋得像界嶺小學後山那樣大!要花多少錢?只要節省一隻牆角!全省的民辦教師就不用交錢買自己的工齡了,作者在此通過成菊之口就表達了自己的不平和憤慨之情。在敘事策略上,作者則採用了全知敘事的第三人稱,但同時又使用了一個外部敘事人敘述張英才來敘述,通過張英才的視角在另一個層面來講述界嶺的破敗和落後。同時大量的內聚焦使小說的空間營造豐滿起來,而張英才對界嶺的看法也在另一層面寫出了張英才的內心成長,可謂一舉兩得。 《天行者》是為這些「在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大 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間英雄」所獻上的一曲悲壯之歌。書寫了一群民辦教師在農村中的堅守與盼望,是對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農村四百多萬民辦教師的近乎臨摹式的描寫。長期以來的文學作品中,民辦教師的形象一直被限定於低下的文化、社會地位之中,政治形象以及教育貢獻往往被簡單的勾勒或直接忽略,而劉醒龍則超越了這層簡單的政治道德評價,立體地表現了中國民辦教師在底層無私奉獻的形象。《天行者》從宏闊的政治、文化以及時代變革的歷史進程出發,深度把握了中國民辦教師的歷史命運,透過民辦教師的道德光輝,深入地窺探了民辦教師的文化心理!同時,《天行者》不同於其他書寫民辦教師的作品的是作者也將藝術觸角深入到廣袤的中國鄉村,思考着被文學作品遺忘已久的中國鄉村的文化與政治。

作者簡介

劉醒龍,1956年1月10日生於湖北黃州,著名作家。曾任英山縣水利局施工員、閥門廠工人,黃岡地區群藝館文學部主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 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威風凜凜》《生命是勞動與仁慈》《痛失》《彌天》《聖天門口》《天行者》,以及長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有多卷本小說集《劉醒龍文集》等。2011年8月,長篇小說《天行者》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4年10月30日,劉醒龍當代文學研究中心在華中師範大學成立,他同時受聘成為華中師範大學客座教授,並擔任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劉醒龍,著名作家,1956年生,湖北黃岡(現團風縣)張家寨村劉下垸人。生於古城黃州。曾客居英山縣,1973年畢業於該縣紅山中學。曾任縣水利局施工員、閥門廠工人,縣文化館創作員、縣創作室主任,黃岡地區群藝館文學部主任、黃岡地區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赤壁》文學季刊執行副主編。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為武漢市文聯專業作家(文創一級),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武漢市文聯副主席、芳草雜誌社總編。曾獲首屆中國當代文學

內容預覽

九月的太陽,依然不想讓人回憶冬日的溫情柔和,從出山起,就露出一副急得人渾身冒汗的紅通通面孔,傲慢地懸在空中,終於等到要落山時,仍要掙扎一番,將天邊鬧得一片猩紅。  這樣,被烤得蔫蔫的山村才從迷糊中清醒過來。  一隻黑溜溜的狗從竹林里攆出一群雞。  沒完沒了的雞飛狗跳,讓暮歸的老牛實在看不下去,抬起頭來發出長長的叫聲。  安靜了一整天的大張家寨,迫不及待地想發泄鬱結。  大大小小的煙囪,冒出來的黑煙翻滾得很快,轉眼間就飄上了山腰,並在那裡徐徐緩緩地變化成一帶青雲。  天黑下來時,在村邊大樟樹下坐了一整天的張英才,再次看完讓他愛不釋手的小說的最後一頁。  這本小說叫《小城裡的年輕人》,是縣文化館的一名幹部寫的。  因為太喜歡,去年夏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