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馬鎮隸屬於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地處鄢陵縣西南部,東鄰馬欄鎮,東南連張橋鄉,南靠只樂鄉,西南與張潘鎮接壤,西接陳化店鎮,北依柏梁鎮。 區域面積76.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50260人。
明、清屬美化鄉,分屬西營中保和西營北保。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義女鄉。1951年,第六區。1958年,屬大馬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 2012年,撤鄉設鎮。截至2020年6月,大馬鎮下轄18個社區和16個行政村。
2018年,大馬鎮有工業企業40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3個。[1]
歷史沿革
明、清屬美化鄉,分屬西營中保和西營北保。
民國元年(1912年),北部屬明義區(即西區),南部屬敦信區(即南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北部屬第三區,南部屬第五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二區,轄義女、朱店、賢莊3聯保。
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義女鄉。
1951年,第六區。
1958年,屬大馬公社。
1962年,設大馬區。
1965年,成立大馬公社。
1983年,公社改鄉。
2012年,撤鄉設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大馬鎮轄大馬、義女、龍馬、前營、後營、大坡田、二坡田、趙拐、馬停莊、太平崗、呂梁、王敬莊、丁莊、大聖寺、岳寨、陳寨、,柳寨、賢莊、司家、高遷王、三道河、太子崗、竹園、瞿灣、靳莊、伏村王、朱莊、朱店、東葛、西葛、屈崗、王店、前張、任營3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81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大馬鎮下轄18個社區和16個行政村。 人民政府駐大馬村春暉大道126號。[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馬鎮地處鄢陵縣西南部,東鄰馬欄鎮,東南連張橋鄉,南靠只樂鄉,西南與張潘鎮接壤,西接陳化店鎮,北依柏梁鎮。 區域面積76.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馬鎮地處黃河與雙洎河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地形以平原坡地為主,境內最高點位於大馬、呂梁,海拔64米;最低點位於馬停莊、太平崗,海拔57米。
水文
大馬鎮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一道河、二道河、三道河。3條河流均發源於縣境內,為平原坡水河流,水資源年平均為1816萬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696萬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38.3%;淺層地下水資源1120萬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61.7%。
人口
2011年末,大馬鎮轄區總人口4587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800人,城鎮化率23.5%,另有流動人口8600人。總人口中,男性25231人,占55%;女性20645人,占45%; 15歲以下8260人,占18%; 16~45歲21700人,占22%; 46~60歲10200人,占47%; 61歲以上5716人,占1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5835人,占99.9%;有滿、回2個少數民族,共41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11.1‰,人口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長率5.7‰。
2017年,大馬鎮常住人口48237人。
截至2018年末,大馬鎮戶籍人口50260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大馬鎮財政總收入597萬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4萬元,比上年增長7.3%。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67萬元,增值稅144萬元,企業所得稅34萬元,個人所得稅1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5.3%、54%、133%、43.5%。人均財政收入130元,比上年增長3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028元。
2018年,大馬鎮全鎮生產總值達20.05億元,同比增長8.3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127.6元,同比增長8.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億元,同比增長9.3%;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948萬元。
2018年,大馬鎮有工業企業40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3個。
農業
大馬鎮有農業耕地面積7.4萬畝,人均1.6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47976萬元,比上年增長11.5%,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33.8%。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2011年,糧食總產量2.2萬噸,人均480千克。有花卉苗木、棉花、煙葉、小辣椒等經濟作物。
大馬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末,規模養殖場35家,豬存欄6萬頭,牛存欄7600頭,家禽存欄22萬羽。全年生產肉類416噸。畜牧業總產值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8.8%。花卉種植面積6萬畝,花卉種植專業村22個,從業人員30000人,年產值2.1億元,花木主產區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已成為全國知名的花木生產鄉鎮和銷售基地。
工業
大馬鎮工業形成以紡織服飾、化工、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和箱包加工為主導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1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1.8%。有各類工業企業68家,其中限額以上企業7家,實現工業增加值6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2.5%。
商業
2011年,大馬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到13.5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6億元,比上年增長13%。現有4個集貿市場,固定商戶560餘戶,流動攤點210多家,從業人員2000餘人。
金融
2011年末,大馬鎮有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開設的營業網點5個,各類存款餘額4.4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7億元。[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大馬鎮有幼兒園12所,在園幼兒470人,專任教師45人;小學16所,在校生2230人,專任教師16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中學2所,在校生2000人,專任教師15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大馬鎮教育經費達297萬元。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大馬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文化大院23個,建築面積9300平方米;農家書屋34個,建築面積860平方米,藏書7.2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39人。主要文藝團體有賢莊、葛村的高蹺隊、舞獅隊,大馬、龍馬村的秧歌隊,三道河、高遷王村的舞龍隊,竹園、西葛村的嗩吶隊等。
2011年末,大馬鎮有文化廣場10餘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
2011年末,大馬鎮有線電視用戶達4000餘戶。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大馬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8個,包括大馬鄉衛生院和村衛生室34個;病床120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6張,專業衛生人員22人,其中執業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7人,註冊護士1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專業衛生人員0.48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9000人次,住院手術32台次,出院病人2170萬人次。
2011年,大馬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577.7/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40.3%,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62.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0350人,參合率96%。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73歲,其中男性72歲,女性74歲。孕產婦死亡率40.61/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16‰、12.8‰、9.8‰。
社會保障
2011年,大馬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7戶,人數85人,支出13萬元,比上年減少21%;月人均127元,比上年增長13%;實施醫療救助50人次,發放救助金10餘萬元。農村五保對象254人,集中供養標準每人每年2400元,分散供養標準每人每年1320元,全年發放五保供養資金3.8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00戶,人數1800人,支出120餘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7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35萬餘元。敬老院2家,床位80張。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大馬鎮有電信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2587戶。寬帶接入用戶1560戶,移動電話用戶1.4萬餘戶。[5]
交通運輸
大馬鎮境內有許亳高速公路東西過境,境內長10.2千米,雙向4車道。有鄉村公路16條,總長87千米。有義女公路站,2011年,客運量10萬人次。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東漢末年曹操屯田時,在此設大面積馬場,故名大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