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雄的海底鬼岩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哆啦A夢:大雄的海底鬼岩城
圖片來自xuite

哆啦A夢:大雄的海底鬼岩城》是藤子·F·不二雄執筆的哆啦A夢大長篇作品,於1982年8月到1983年2月連載於月刊《龍漫CORO-CORO》。1983年3月12日公映。是哆啦A夢大長篇電影的第四部,導演為芝山努。票房收入為10億日元,觀賞人數210萬人。[1]

概說

連載最初的標題是《大雄的海底城》。電影與原作突出的差異在於最初大雄和他的朋友露營爭執時,大雄在原作中和電影中的觀點變得完全相反。儘管當時公映的反應和票房成績並不理想,但目前這部電影的評價很高,被認為是哆啦A夢大長篇的顛峰作品之一。並映作品為《忍者哈特利・ニンニンふるさと大作戦の巻》和《パーマン・バードマンがやってきた!}》。1995年,該電影被改編為音樂劇,1997年該電影在香港公映。

舞台

海底山
哆啦A夢與大雄等的露營地點,位於在太平洋的海底。利用哆啦A夢的道具「適應燈」而在海底像在陸地上那樣活動自如。
聯邦
馬里亞納海溝存在的海底人聯邦國家。一萬年前就已經有高度的文明。
百慕達三角zh-hk:亞特蘭提斯;zh-cn:亚特兰蒂斯
以前與姆大陸對立的海底人國家,稱為zh-tw:亞特蘭提斯;zh-cn:亚特兰蒂斯。原先統治大西洋地區,勢力強大,與姆大陸對抗。在核試驗中不慎失敗,導致放射性外泄而滅亡。至今還存在着鬼岩城和基核彈。

故事概要

暑假將到,大家為露營地點的事而爭執。大雄和靜香想去海灘,胖虎和小夫則想去爬山。最後在哆啦A夢的建議下決定去海底山。去海底露營的大雄等遇到了海底人,並且由于海底火山活動的影響,得知亞特蘭提斯預備發射基核彈的事,如果亞特蘭提斯發射基核彈,那麼全世界都會毀滅,因此為了阻止基核彈發射,大雄他們決定去亞特蘭提斯的百慕達海域阻止這個陰謀。

其他

  • 原作裡有哆啦A夢和大雄等去海底考察的故事,但在電影版本裡改為五人探險的時候進行。
  • 故事中亞特蘭提斯和努聯邦這兩個國家爭相進行軍備競賽,其中一方在開發出類似洲際彈道飛彈相互保證毀滅機制的武器後,卻因核試驗失敗而滅亡的設定,被認為是影射當時美國和蘇聯東西冷戰並其持有大量核武的情勢,並進行未來預測的看法,為1980年代哆啦A夢大長篇的明顯特徵─「具有強烈的時代感」的典型表現。另一方面,一般認為藉由作品得知百慕達三角這個名詞的小學生不在少數,並藉此得知亞特蘭提斯姆大陸史前文明的傳說。
  • 在本作品中,「機器的好壞完全是看使用者」的想法顯見。如胖虎和小夫對越野車巴基的態度和寶士敦手下的鐵騎兵。
  • 在故事中越野車巴基為了拯救眾人與世界而犧牲,被認為是哆啦A夢大長篇系列中首次出現的同伴死亡情節。
  • 襲擊大雄的大章魚,根據描述有「甲子園球場(原作裡是後樂園球場)」那麼大。
  • 寶士敦的聲優富田耕生也是過去日本電視台版哆啦A夢的聲優。
  • 東京塔在本作裡所說的高度是330米(實際333米)、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在本作裡是11,034米(現在的潛水記錄則是10,916米,但是這個數字是作品出版之後修正的)等一些錯誤的數值在書中存在。
  • 本作的首席配角,海底人威爾的髮色在漫畫與電影中是不一樣的(漫畫版為黑色,電影中為金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