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閘蟹(劉瑞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閘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大閘蟹》中國當代作家劉瑞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大閘蟹

潮白河、箭杆河、薊運河的水系本來就豐沛,又經過蕭太后運糧河的過濾調解,適宜的環境形成了優質的土壤,一些特有產品應運而生了。「大螃給」(毛腳蟹)、「舉瓜子」(也稱潮白河鯽魚)、「五葉齊」(大蔥)、「六瓣紅」(大蒜)、「鷹天椒」(辣椒)等等,其中大蔥、大蒜、辣椒並稱為「潮白三辣」。尤其是箭杆河地段所產的 「六瓣紅」大蒜,那是一個地道,名氣大的不得了。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大蒜古時被稱為「葫」,是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帶到中原的種子。明初機密(即墨)人劉隆,把它從家鄉引進了潮白河地區,從此便賦予了大蒜新的生命與內涵。這種大蒜特別適合箭杆河方圓幾十公里內的區域種植,過了這塊地兒,味道就走樣了。

「潮白河大蒜」通常是六瓣,蒜皮兒是紫紅色的,俗稱「六瓣紅」。這種大蒜性溫、味辣,有下氣、除風、破冷、禦寒、殺菌、解毒、散痛等功效,為當地百姓們所推捧。

為什麼「六瓣紅」只適合這裡生長呢?這要從「箭杆河」的傳說講起。

「箭杆河」確實有些神奇。據說發祥於明朝萬曆年間,蘇州進士袁黃(了凡)被朝廷欽點為盈州縣令。面對一日千里的白茫茫的窪地湖塘,又看到邊民生活如此的清苦,愛民心切的袁黃,特意從蘇州引進了水稻,決定在潮白河地區進行推廣,徹底改變盈州的面貌。

蛤蟆台子窪地、黃莊窪地、葫蘆窩水莊,這裡溝河縱橫、土質肥沃,成為縣令的首選區域。

「久聞先祖農桑世家,劉員外可否率先推廣?」

他首先想到了蛤蟆台子的鄉紳、大族長劉湛,並登門拜訪商討水稻種植事宜。

「縣令一片丹心,劉某當竭盡地主之誼,效犬馬之勞!」

劉湛是盈州名流劉隆的孫子,他認為這是一件造福鄉里的好事,就毫不猶豫應承下來,準備先期種植800頃。

「劉督辦,這活兒我們真的接不了。大家本來都是各自為戰,現在要集中種植水稻,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法解決排水問題……」

這是一件新生事物。

盈州的邊民們祖祖輩輩早已習慣了向河海討要,他們認為:「這個南蠻子竟弄'幺蛾子』,讓大傢伙兒撅着屁股種植什麼水稻,簡直揍××異想天開天。」

老百姓不接受,鄉紳們更不能接受,紛紛跑來找劉湛叫苦。他們表面是找劉湛協調解決排水困難,實際是抵制推廣種植水稻,故意給縣令出難題。

「大家先別着急,走,咱們一塊到北大堤看看再說!」

劉湛的督辦是個虛銜,也不好硬拍,他沉思了一會兒,決定帶着鄉紳們前往現場查看清楚再做打算。

站在潮白河高高的北大堤上,面對一望無際的大窪,鄉紳們開始雞一嘴鴨一嘴地嘲諷個不休。

「揍是雞蛋上刮毛---妄想!」

「我看是揍夢娶媳婦---想得美!」

「哼,揍××'介個啦』(癩蛤蟆)打哈吃,口氣大!」

「……」

劉湛擺了擺手,示意大家不要再吵鬧,他從腰間摘下弓箭指着西北方向說道:「各位大東家,你們看!我們如果從這兒開始,由東往西重修一條水渠的話,稻田排水的難處是不是揍解決了?」

他邊說邊搭上一支鵰翎箭,拉滿弓射了出去。只見「嗖」的一下,水隨着箭杆飛奔跳躍起來,緊跟着「嘭」的一聲地面上蹦出了一條河流來。

「哎呀,神啦!」

「「箭杆河!箭杆河!一箭射出了一條河!」

燕山底下的泉河被鵰翎箭給打開了,大家驚奇地呼叫起來。

「此乃天助我也!」

劉湛更是欣喜萬分。

「既然天意如此,那揍由命兒拽吧,你死僵着那不是找死嗎?」

鄉紳們的問題迎刃而解了。

神奇的箭杆河種植了大量的優質水稻,更是培育了獨一無二的「六瓣紅」。潮白河的老百姓一年四季也離不開它,尤其是包餃子、撈麵條兒、燉魚、烹製「下水」等都要放上大蒜來調味兒,

「好東西揍要先緊着領導,皇上老兒一準兒也喜歡這口兒?」

自有聰明的盈州人,很快把大蒜送進了皇宮,從此,「六瓣紅」成了御膳房的必備之物。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江浙絲綢、刺繡業發展迅速。刺繡工匠們發現用大蒜汁粘貼絲綢圖案,不污絹、不發霉、不變色還防蟲蛀。因為盈州的大蒜汁黏稠度極高,一時成為江浙刺繡首選和推崇的原料。

「開船了!」

每到大蒜、大蔥收穫季節,江浙一帶的客商不顧路途遙遠,紛紛通過水路來到盈州收購大蒜、大蔥。潮白河、箭杆河以及薊運河等河道上商賈雲集、客船往來不斷,大蒜運銷船多得可觀。

這年,一位浙杭的綢緞大咖風塵僕僕來此選取大蒜,裝了一船又一船依然意猶未盡。眼看天色已晚,船上潮濕,就索性住進了王湖莊的一家客棧里。

「有賊!來人吶!」

睡意正酣之際,客商突然被毛茸茸的東西給驚醒了。他點上煤油燈仔細一看,原來是三三兩兩的螃蟹,悄悄地鑽進了他的被窩兒,來與客商同床共枕了。

「哈哈,原來是它們搗亂哪!沒事了,沒事了!叨擾大家了。」

驚擾了睡覺,客商不僅沒有惱火,反而覺得是一件非常浪漫有趣的事。

「好可愛的東西!」

這麼一鬧,客商早已睡意全無。他拿過燈來,把毛茸茸的東西拿在手裡仔細端詳,把玩之間突然靈機一動:「這遍地的毛螃蟹,比南方的個子兒大了許多,能不能?……」

他頓時興奮起來:「天哪,我的財神爺呀,這裡可能蘊藏着巨大的商機呢!」

第二天,當他對着村裡的人們談起此事的時候,意味深長地說了句話:「哈哈,螃蟹與人共眠,這裡不僅大蒜、大蔥有名,看來還是螃蟹的故鄉啊!」

臨走時,客商帶走了幾船「六瓣紅」,同時還興致勃勃地捎走了一些「毛腳蟹」。

潮白河腹地的溝溝渠渠以及稻田裡,到處生長了數不勝數的毛茸茸的螃蟹,文化人叫它「毛腳蟹」,老百姓管它叫「毛螃給兒」,把「螃」字拉出好長的尾音,很有樂感。張牙舞爪的「毛腳蟹」瘦弱無肉,對付起來也很費力,吃慣了潮白河鮮美魚蝦的鄉民們對它很不感冒。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浙江客商把潮白河的「毛腳蟹」帶到了南方以後,先是進行了小規模的試驗,發現外觀上比原先的順溜了很多,個頭兒也有所加大。於是開始大規模地與陽澄湖、太湖、巢湖、鄱陽湖等本地蟹進行雜交,結果那是一個「颼颼」的瘋長啊!一不小心,成功地交配出了牛氣哄哄的「大閘蟹」。

「大閘蟹」香飄南北,風靡海內外,成了餐桌極品

為啥不叫毛腳蟹兒而叫它「大閘蟹」呢?原來,潮白河的毛腳蟹融入南方湖泊以後,一些精明的養殖戶,為了提高產量,防止閘蟹與普通蟹混淆和丟失,就各自在家裡的港汊間設置閘門。閘門是用竹子編的,等到收穫季節,主家就在閘門上高高掛起一盞提燈,湖蟹看見燈光紛紛爬上竹閘,主人即可站在閘上進行捕撈,非常便捷。竹閘就是竹籪,閘門捕蟹,商戶紛紛效仿,慢慢地「閘蟹」的名字就叫開了,雜交閘蟹個大、肚肥、腿粗,自然被稱為「大閘蟹」了。

任何事物與文化聯繫起來,它的市場就會極具生命力。南方食蟹由來已久,相傳大禹治水時期,螃蟹被叫做「夾人蟲」,大將軍巴解(音為xie)在治理水患中,成為第一個吃「夾人蟲」的人。「蟹」與「解」同音,人們為感謝巴解將軍勇開「先口」之功,就用他的「解」字下面加個蟲,發明了「蟹」字。

「山暖已無梅可折,江清獨有蟹堪持。」

秋天吃螃蟹那是最為隆重的事兒,秋風起、蟹腳癢,正是把螯賞菊時。

「越浦黃柑嫩,吳溪紫蟹肥。」

紅色的蟹黃、羊脂的蟹膏、潔白細嫩的蟹肉,其獨特的鮮美無物可及。

「一腹金相玉質,兩螯明月秋江」

秋風送爽、丹桂飄香、詩情畫意、趣味悠揚。透過古今文人墨客的風情詩章,飽淫了蟹的傳統內涵以及富裕安逸農耕生活美妙

「借錢呲(吃)螃蟹,不叫不嗨(會)過。」亦曰:「借錢買海貨,不似(是)不嗨(會)過。」

這是天津人的口頭語兒,意思是說即使日子過得再緊巴,進了這個季節即使借錢也要嘗嘗它的美味。

一石激起千層浪。

長期被潮白河人視為棄物的「毛腳蟹」,一夜之間成了招財進寶的「寵兒」,這給王湖莊的老百姓帶來了空前的效益和繁榮。隨着毛腳蟹的大量繁殖,王湖莊的人口也在急劇增長。一不留神兒,這裡成了遠近聞名的經濟大鎮,村子因螃蟹而發展,人們因螃蟹而富有,大家不再叫它王湖莊、「王八莊」,而是叫它「螃蟹鎮」了。

不知過了多少年,這裡的水少了,毛腳蟹兒也漸漸爬出了箭杆河,順到了下游的「七裏海」;螃蟹少了,螃蟹鎮的地位又受到了蛤蟆台子的挑戰,從此兩個村鎮成了難兄難弟:一個螃蟹鎮子,一個蛤蟆台子歪打正着,還挺對稱兒!於是便順理成章地被延續下來了。

當然,蛤蟆台子依然以正宗自居。

詩曰:「耳畔西風蘆葦鳴,岸飛枯葉掠蓮蓬;啼聽翠鳥渣渣戲,遠看昏霞煙火升。」[1]

作者簡介

劉瑞成,筆名柳一,1960年出生,北交大研究生學歷,原政協天津市大港區委4、5、6、7屆委員會委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