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連市金州區向應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大連市金州區向應中學位於遼寧省瀋陽市金州區

所獲榮譽

2017年10月30日,大連市金州區向應中學獲第一批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1]

校園諮詢

大連市金州區向應中學建於1969年,2019年剛剛過完50歲的生日。我於1991年分配到向應中學工作至今,已有近29個年頭了,可以說我見證了向應中學大半生的發展歷程。

我是向應人卻沒在向應讀過書,但是我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奉獻給了向應中學。我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飽含深情:我撫摸過所有的梧桐樹,明白它們的深沉;我拍遍所有欄杆,了解它們的聲音;我走遍所有教室,熟悉每一個角落。我知道一樓到五樓的樓梯共97蹬;我知道全校共77個房間;我知道教室所有的窗戶曾是木製的;我知道操場曾是一個小山坡;我知道教學樓建於1986年;我知道最早的校舍是兩排大瓦房;我知道學校的原址在現中心小學的位置;我知道了向應中學名字的演變;我知道了向應中學歷任領導的砥礪前行;也知道了在向應中學工作過的老師們的辛勤奉獻……

校名的演變

向應中學建校時名稱為「金縣向應中學」。當時有六個班級,所有年級和班級都仿照部隊排序,一連一排即一年一班。1973年校名改為「金縣第二十中學」。1987年12月全區統一學校名稱,向應中學本應改名為「大連市120中學」,但為了紀念關向應,所以命名為「大連市金州區向應中學」,但民間仍稱向應中學為「二十中」或「120中學」。1988年前國家副主席、關向應的老部下王震同志為學校題寫了「向應中學」的校名,從此「向應中學」的名稱註定不會再改變,也不會再消失。

校舍的變遷

向應中學原校址是現在向應街道中心小學的位置。原校舍是大瓦房,坐北朝南,共兩排房子。當時房子質量不是很好,初定開學日的前幾天,結果有3間房子突然塌了,幸虧沒有學生在上課,後來開學日期推遲了,又重新加固了房子。

前排房子正中間前面有兩個門,東西各兩扇門,進去是個正廳,正廳北邊有一個大門,與後排教室相通。正廳和東西兩側的走廊相連,走廊在前排房子的北邊,西側共有四個班級,東側是學校的行政機構。正廳東側的走廊的最東頭有門,順着台階下去,稍往南有一個水井,緊挨着水井是東西方向的房子,從南到北依次是給學生蒸飯的廚房,校雜物倉庫。

從正廳穿過去,就是第二排教室,結構與第一排差不多,東西各有三個班級,還有教師辦公室。兩排教室之間有二十幾米的距離,下課的時候學生可以在那裡自由活動。前排教室的後邊是學生自行車存放的地方。

建校之初,操場是個山包,很堅硬,特別是操場的左前方,有塊地方土質特別硬。學校老師和學生們自己動手平整操場。也不知挖掉了多少土方;不知灑下了多少汗水,也不知用壞了多少鋤頭,終於將山包移走,平整出廣闊平坦的大操場。

這塊操場成為向應鄉最大的集會場所,舉辦過許多大型的活動,有文化大革命時期對「反動分子」的批判大會,有對犯罪分子的宣判大會,還在70年代舉辦過全國足球甲級聯賽的比賽。每年一度的全鄉運動會都在這裡舉行,運動會那天人山人海,儼然就是向應公社的節日。

1985年由於學生增加,原來的教室不夠用,林鴻業書記和鄉領導到北京去申請資金重建新校。因為是關向應家鄉的理由,上級劃撥了一部分資金和少量設備, 1986年開始破土動工。新教學樓的主體是框架結構,兩側是磚混結構。期間由於沒有及時撥付工程款停工了一段時間,李永祿校長為了減小損失親自到工地看守,後來經過協商工程繼續,歷時5年建成。

1987年在新教學樓還沒有建好的情況下就有一部分的年級學生在那裡上課。1990年正式搬進新樓,第二年才有圍牆,校門在操場的南面,有一個值班門崗。1996年又將校門改在東面,新校門很高大,吳英昌校長到處籌集資金。校門質量很好,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巍峨雄偉。

剛搬遷的時候,操場也沒有平整好,還是東低西高的小山坡,學生只能到原來的操場上體育課。學校一邊正常上課,一邊有施工隊平整操場,不僅有各種車輛轟鳴的聲音,而且還有爆破的聲響,嚴重影響了正常教學。操場西邊地勢很高,實在挖不起,就建起護坡牆在上面種樹,如今已經長成參天大樹,不僅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更成了向應中學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那裡經常有野雞出沒,時而能聽到它們的叫聲,更使校園增添了生命的活力。

人事更迭

建校初期在吳永長革委會主任的帶領下,從新畢業的大學生和各村高中畢業生中抽調,通過試講和考核後選拔充實教師隊伍,有李永祿,汪春香,荊惠春等7位,後來中學的教師隊伍是不斷壯大也只有十五位老師。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教職工增到三、四十人。90年代達到頂峰,以1990年為例,全校共有教職工70多人。總體來說,向應鄉是全縣經濟比較落後的鄉鎮,所以分配到這裡工作的老師都人心浮動,想法調走,造成向應中學的老師流動性比較大,據不完全統計[2],從向應中學調走的教職員工共有六十多人,這裡儼然成了新教師的培訓基地。

學校創辦初期,辦學條件十分簡陋,首任校長趙德君和他的繼任者帶領師生克服困難,艱苦創業,為向應中學的發展和輝煌,奠定了基礎。

文革時間,校革委會主任趙德君、吳永長等,克服了重重阻力,維護了學校的正常秩序,並為二十中學高中的興辦,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