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東嶽廟岱祠樂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荔東嶽廟岱祠樂樓位於大荔縣東十五公里處的朝邑鎮大寨子村東之東嶽行祠內。又名岱祠岑樓,坐北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
中文名稱 大荔東嶽廟岱祠樂樓
地理位置大荔縣東十五公里處的朝邑鎮
別 稱 岱祠岑樓 創建時間 北宋政和八年
歷史
建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古人有詩云:「岱祠靈結芮城胎,宋代岑樓勢壯哉」,岱祠為東嶽廟的別稱,岑是小而高的意思。據清康熙五十一年(1717)《朝邑縣後志》(1959年朝邑縣合併為大荔縣)所載:「東嶽行祠,一名崇佑觀,宋政和八年 (1118)敕建,有碑記祠」。明代曾有重修,現存建築多系明代建築風格。具體重修年月不詳,只有清乾隆六年(1741)《重修東嶽廟記》云:「東嶽廟不知建自何代,重修於唐,敕建於宋,再擴於明」。近從祠內發現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鐫刻石碑一通,上載此時祠內建築仍有「寢殿、座殿、獻殿、長閣、香亭、牌坊、舞樂樓、東西戲台」等。舞樂樓即岱祠岑樓,現東西戲台等建築全部毀除,唯有岱祠樂樓獨存廟中。民國二十三年(1934),經我國著名建築歷史學家梁思成及近年陝西古代建築專家鑑定,認為此樓歷代重修,多照宋建法式複製,宋代部分建築構件仍被採用,並長期保留。樂舞樓內現存兩根金柱,粗壯而高,上下兩端各有三至五厘米的明顯收分,下端置有素覆盆式石礎,均系宋代建築原件。《朝邑縣後志·東嶽行祠》雲「知縣王兆鰲捐修事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為歷代修葺可見載者之一。
岱祠岑樓
樂樓系台基式建築,通柱式木架結構。通體高十米,台基為長方形,基高兩米,四周築以矮牆,南面基沿正中修有門樓[2] 。進門通過廊房可入樂樓正庭。樂庭亦呈長方形,長八點四五米、寬七點八零米,闊三間,進深亦三間。四周牆內豎落地木柱各四根,直通樓頂,撐起整體屋架。並以挑枋承托出檐,整體建築逐層收分,似成塔形。樓上為重檐三滴水歇山頂,琉璃筒瓦覆蓋,舉折平緩,釉彩牡丹砌合成脊,琉璃龍頭獸吻相對而立。兩邊山花均施釉彩龍虎裝飾。一、二兩層主樓四周環以迴廊,二層亦出挑迴廊和腰檐。一層廓柱與樂亭間距二點七五米。廊額上有卷頭而無斗拱。二層四周枋上各承一踩單昂斗拱十輔作,三層四周各置五踩雙昂斗拱五輔作。二、三兩層四角均施垂柱,與角拱及角梁相接,翹起角檐,出跳深遠。一、二兩層廊房脊上正中豎有琉璃彩牌一塊,上題「崇佑觀」三字。樂庭正中金柱兩根,上支棚木與樓板已毀,仰頭可直視樓頂。樂庭周牆與一層廊房等高,系文人雅士聽樂之處。二層有柱無牆,為民間奏樂祈神之所。民國二十三年(1934),梁思成所攝樓照,樂樓南端廣場東西兩邊各豎有盤龍鐵旗杆一根,高至八米,今已無存。
視頻
豐圖義倉 岱祠岑樓 金龍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