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棚情緣(朱啟東)

大棚情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大棚情緣》中國當代作家朱啟東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大棚情緣

妻子的老家在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這裡也是晚清名臣、洋務派代表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的故鄉。南皮縣離我們所在的城市不太遠,有三十多公里的路程。老家有很多親戚,妻子回老家的時候,免不了到親戚家看看。也有妻子的親戚到我們家串門,特別是有一個叫海哥的堂兄與我們走動較多。

2020年之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春節期間人們只好宅在家裡,不能像以往過節那樣走親訪友了。妻子通過微信得知海哥又在大棚里種了黃瓜,海哥也擔心受疫情影響黃瓜成熟後不好賣。

好在經過全國上下協同作戰,到三月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行各業有序復工復產復市,人們的生活逐漸恢復正常。當我們給海哥打電話詢問大棚種瓜的情況時,海哥告訴我們大棚里種的黃瓜長得很好,現在交通和市場也恢復正常了,不用擔心黃瓜賣不出去了。海哥的兒子還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段在他們家大棚里錄的視頻,我們看到大棚里綠油油的瓜秧長勢喜人,上面掛滿了頂着黃花的小黃瓜,看來海哥家的大棚黃瓜豐收在望。

四月,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這天,妻子接到海嫂打來的電話,得知海哥一家正在來我們這裡的路上。我們聽到這個消息很高興,我和妻子到小區門口迎接他們。過了一會,一輛白色的轎車停在我們身邊,這就是海哥家的轎車,開車的是海哥的兒子,他先下車和我們打招呼,接着海哥、海嫂領着兩個孫子也下了車。「大哥、大嫂,你們好!」我們熱情地向海哥海嫂問好。

海哥說:「你們也挺好的吧!這些日子一直忙在大棚里,今天抽空到你們這裡來看看。」海嫂從車上拿下兩個鼓鼓的塑料袋,笑着對我們說:「給你們帶來點新摘的黃瓜,嘗嘗鮮吧!還有一些小黃瓜扭,可以用鹽醃着吃。」

我連忙接過袋子,看到一根根翠綠的黃瓜頂花帶刺,新鮮無比。我和妻子曾多次品嘗過海哥家種的黃瓜,那真是感覺又脆又甜。我對海哥海嫂說:「這黃瓜真好啊!」海哥說:「咱家種的黃瓜可是綠色食品,不打農藥,可放心的吃!」海嫂也說:「咱家的大棚黃瓜小有名氣,很多商家都願意採購咱家的黃瓜。」海哥海嫂很自信地說着。

到了我們家,孩子們吃着食品,大人們說着話,憨厚的海哥、爽快的海嫂和我們親切交談着,雖然聊着家長里短,但是海哥的話題總也離不開大棚種瓜這個事。我們知道,海哥海嫂對自家的大棚情有獨鍾。

海哥家所在的南皮縣曾是一個貧困縣,十幾年前,海哥家僅種些莊稼,糧食倒是夠吃,但是家裡沒有什麼收入,破舊的老房子也沒錢進行翻蓋。海哥也曾到附近的企業打過工,但是因多種原因也沒幹多長時間。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大家子,海哥也想脫貧過上富裕生活。後來,縣裡鄉里號召村里建大棚搞種植,海哥和海嫂經過反覆合計,就籌資先建了一個兩畝地的大棚,學着種植蔬菜,特別是以種植黃瓜為主。

海哥說,建大棚搞種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棚建好後,為了種植出優良的黃瓜,海哥海嫂也是下足了功夫,多次到別人家的大棚參觀學習,虛心向農藝師請教。從翻土、施肥、選種、育苗、栽培、澆水到田間管理,海哥海嫂起早貪黑,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大棚種植上了,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棚種植的第一年,海哥家就靠賣菜有了收入。嘗到大棚種植的甜頭,海哥又擴大種植規模,又建了一個大棚,兩個大棚加起來約有五畝地。從早忙到晚,從春忙到秋,年過半百的海哥海嫂不辭辛苦地在自家的大棚忙碌着,兒子兒媳也幫着干,真是以大棚為家了。

每到採摘黃瓜的時候,是海哥海嫂最快樂的時候。因為海哥家種植的黃瓜不打藥、成色好、口感好,許多菜商慕名前來收購。和菜商聯繫好後,海哥海嫂就趕在菜商到來之前採摘黃瓜,而且都是挑個頭品相好的採摘,每根黃瓜都是頂花帶刺,誰看了誰喜歡。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些年來,通過大棚種植,海哥家有了不錯的收入,不僅翻蓋了住房,添置了新家具和家電,而且還購買了一輛轎車、一輛小貨車。通過和海哥海嫂聊天我們得知,現在海哥所在的鄉村,近些年來除了種莊稼,很多村民靠大棚種植、養殖、跑運輸、出外打工等脫貧致富,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南皮縣也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海哥對我們說,大棚種植雖然累些,但是覺得有奔頭。[1]

作者簡介

朱啟東,男,1962年出生,滄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滄州市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