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漆器製作技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方漆器製作技藝 |
史載,大方漆器製作始於東漢年間,彝族先民常以生漆塗髹馬鞍、箭筒等物品,進而以牛皮製成胎坯,用生漆塗髹,製成酒、乳、茶具等革器,明洪武年間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為主的漆器製作工藝,成為了地方特色產品,向朝廷進貢,並有了木胎製品。
基本內容
中文名:大方漆器製作技藝
所在地:黔西北畢節地區中部
始於:東漢年間
補充:歷史淵源
簡介
大方縣位於黔西北畢節地區中部,面積3544.7平方公里,人口97萬,城區有326、321國道,貴畢高等級公路橫穿,氣候溫暖濕潤,適宜漆樹的生長,生漆資源豐富、質量優異,是我國六大產漆縣之一。
明洪武年間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為主的漆器製作工藝,成為了地方特色產品,向朝廷進貢,並有了木胎製品。清代,《乾隆通志》載:「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為最佳」, 大方皮胎漆器成為全國特色, 並獨創了」隱紋」裝飾技法,道光年間,家庭作坊遍及大街小巷,有「漆城」之稱;光緒年間,漆器生產由家庭作坊開始向手工業工場發展;1915年大方漆器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銀質獎章」;1958年組建國營大方漆器廠,開始製作麻布脫胎漆器;1979年大方漆器獲「省優質獎」稱號,1986年獲「黃果樹杯」獎,現國營漆器廠停業,只剩一家私營企業和兩家私營作坊,舉步唯艱,傳承困難。
大方漆器製作工藝獨特,製作要求高,其工藝流程繁雜,主要有、制漆、胎胚、灰地、漆地、裝飾五大工藝,50多道工序,82道生產環節,產品做工精細,品種齊全 ,造型生動。
歷史淵源
明洪武年間,水西彝族女政治家,攝貴州宣慰使奢香,把大方土漆研製的「朱漆」作為貢品上貢。明朝以來,大方漆器工藝有了很大的提高,縣境民間髹漆藝人在革器基礎上發展提高,形成一套更為實現器皿藝術效果和實用價值的漆器工藝,開始製作皮胎漆器。胎料用牛馬羊皮,灰地、漆地工藝更為完善,裝飾具有鏤嵌填漆等技法,增多了異禽怪獸紋樣,器形品種也有增加,並有了木胎製品。
清代大方漆器生產已相當發達,「乾隆通志」就曾記載「黔之革器以大定為最佳」,大方漆器已開始銷往境外,大方皮胎漆器成為全國特色,與北京雕漆、山西雲雕、甘肅填彩、四川推光雕漆、福州脫胎漆器齊名於世,並在國內獨創了具有深淺變化自然,淡雅含蓄,古樸別致藝術風格的隱紋裝飾技法。道光年間,漆器家庭作坊遍及大街小巷,有「漆半城」之稱。光緒年間,漆器生產由家庭作坊開始向手工業工場發展。
民國初期,漆器手工業工場增多,民國4年(1915),美國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在舊金山召開的國際博覽會上,大方漆器與揚州漆器雙雙獲獎。民國27年,張伯卿經辦的「寶光齋」所產皮胎漆葫蘆,獲國民政府實業部獎狀。解放後,人民政府對漆器生產採取挽救、扶持和發展措施,從業人員納入手工業合作組織,後轉為地方國營企業,撥給資金培訓人員,增添廠房設備,大方漆器生產得以恢復發展,產品外銷日本、美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1979年大方皮胎、脫胎漆器獲省優產品稱號。改革開放以來,大方漆器改進產品造型,調整產品結構。1985年,大方脫胎漆器被評為優秀旅遊產品,1986年獲省「黃果樹杯」獎。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於1988年12月到大方漆器廠視察,為漆器廠作了「發揚有民族風韻絢麗多彩的工藝傳統」的題詞。
大方漆器生產有制漆、胎坯、灰地、漆地、裝飾五大工藝,50多道工序,82道生產環節。1、制漆。收割生漆,將生漆加桐油盛於鐵鍋中,放置於炭火上熬製,去其雜質,掌握好火候,製作成成品漆。解放前,僅具有製作朱色、黃色漆和推光漆等幾種技藝。解放後,引進透明漆技藝,增加產品亮度,並逐步發展製作,赤、藍、綠、紫等深色漆和各種淺色漆的技藝,產品色澤更為絢麗多彩。2、胎坯。即器皿的成型工序。包括按照設計捏塑造成、脫胎成形等環節。器皿成形的好壞,胎料及製作方法起決定作用。3、灰地。即固型整形工序。包括上粗、細灰、搪灰、修削等環節。要求器皿達到方園規正,縫口密合,鬆緊適度而不變形。4、漆地。即器物面上的髹飾等藝術加工的工序。包括上漆打底、重漆、清灰、面漆以及平磨、推光等環節。生產周期較長,生產條件要求高。需在恆溫恆濕、防塵車間進行,要求揩光黑盧滑光瑩,退光敦樸古色、明光細潤光滑。5、裝飾。即以紋樣,色彩來增加器物美觀的工序。裝飾即修飾、點綴、美化。在紋樣、題材的選擇上。按不同材料的質地,分別採用不同的裝飾手法,達到一定的裝飾效果。
詳細介紹
大方漆器的品種門類,是按工藝、用料的特徵來劃分,共有八門十四類五十五個品種。
1、質色門—素麵器類:①黑髹②朱髹。
2、罩明門—罩漆類:①罩黃髹②罩朱髹③罩金髹。
3、嵌隱門—嵌色類:①五彩嵌花②磨漆畫;隱紋類:①黃隱紋②銀隱紋③嵌隱紋。
4、描飾門—描金類:①黑地描金②描金着色③色地描金;描假金類:①色地描金著色②朱地黑漆描金③黑地描金著色罩漆④朱地描金罩漆;描漆類:①黑理鈎描漆②平塗彩繪③薄塗彩繪。
5、填嵌門—填漆類:①鏤嵌填漆②斑紋填漆③漆紋填漆;彰髹類:①赤寶砂②綠寶砂③蘭寶砂④紫寶砂⑤寶砂描彩⑥寶砂描金⑦寶砂嵌銀⑧寶砂嵌色片⑨變塗;嵌片類:①台花②台花著色③印錦④嵌色片⑤嵌蛋殼⑥嵌螺鈿⑦嵌金銀片;
6、堆起門—堆漆類:①黑地色漆堆漆②色地色漆堆漆③金銀地變色堆漆④干著色堆漆⑤隱地描金
7、釒倉劃門—釒倉;劃類:①釒倉金②釒倉彩;
8、復飾門—寶砂地諸飾類:①寶砂地嵌片著色②寶濤地堆漆描金③寶砂地撒粉研繪④寶砂地描金著色⑤寶砂地占花著色;斑紋地飾類:①斑紋地嵌片著色②斑紋地描金著色③斑紋地④斑紋地複色堆漆。
大方縣是全國六大產漆縣之一,以生漆產量多、品質優良而馳名中外。民間有小詩:「方漆亮如油,照見妹梳頭,搖動虎斑色,提起釣魚鈎」。漆的藝術爐火純青時,漆器的光澤可以達到「朱紅推光似珊瑚,黑漆推光如墨玉」的境地。以造型單純,裝飾簡潔來突出漆質的美。漆器屬於特種工藝品,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藝術風姿,集較高的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於一身,是貴州省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瑰寶。另外大方漆器還以它生動的造型、五彩繽紛的組合聞名於世。
大方漆器的發展、演變、完善無處不滲透着地方民族文化藝術的內涵。在設計上吸收了本省各少數民族中的蠟染、刺繡等方面的優秀圖案,豐富了漆器的裝飾、形成了貴州的風格,被譽為「貴州民族工藝之花」,並與「茅台酒」、「玉屏洞簫」齊名列為「貴州三寶」。
大方漆器製作工藝的傳承方式主要由私營作坊和國營漆器廠的技工師傅傳承下來。明洪武年間,手工業中就開始有漆器製作作坊。清道光年間,大方漆器作坊遍及城內大街小巷,從業者500多人以上。光緒年間,有冉銀崇、唐天益、陳天貴等貨業作坊,陳大貴在縣城龍王廟處舉辦「大順棧」漆器工場,有學徒10餘人,到清末停業。民國時期先後有徐耀光、鄒彥臣等集資合辦的「萬壽宮」漆工作坊,彭巨元的「義森公」,張伯卿的「寶光齋」,張孝先的「榮順和」,楊仲一的「民生漆貨社」等漆貨鋪。無牌號的作坊有肖建安、汪漢生、汪登富、杜華軒、潘玉明、朱世海、張俊明、柳從如、杜挑業等10餘家,製作工藝由這些作坊主兼師傅傳承,並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解放前夕,生產作坊僅剩「寶光齋」、「民生漆貨社」兩家。1958年組建國營大方漆器廠,組建漆器生產車間,職工發展為230人。文革期間,大方漆器生產停業。1973年大方漆器恢復生產。1986年5月,全國漆畫展評會中,大方的《龍宮奇觀》《鄉間小路》《石頭寨》分獲工藝獎、創作獎,《新娘》被列為珍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8年試製成功茅台酒盒、玉屏簫笛盒並投入生產。至1990年,大方漆器花色品種發展為400多種。1991年,大方漆器廠廠長楊少先被全國漆器質量管理協會授予「中國漆器藝術家」稱號。大方皮胎漆器製作工藝的傳承人極少,只有陳貴祥父子倆。
歷史意義
大方漆器製作歷經千載的演變發展和完善,形成具有獨特的製作和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藝術風姿,滲透着地方民族文化藝術的內涵,它記載着歷史的興衰,集較高的欣賞價值、實用價值、藝術價值於一身,被列為「貴州三寶」之一,閃耀着中國文化藝術的光芒。[1]
參考文獻
- ↑ 畢節之最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 搜狐網,2017-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