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姑的鄉愁(李志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大姑的鄉愁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大姑的鄉愁》中國當代作家李志華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大姑的鄉愁

大姑名叫劉端敏,2018年正值大姑九十周歲的生日,我們都去給她老人家慶生。望着一大家子人,那是四世同堂的歡愉喲,大姑自是心情舒暢,很滿足的。大姑很樂觀通達,別看已經這麼大年紀,但是微信玩得很溜,發短信、發帖子,同我們討論國際時事,樂此不疲,我們都為之驚嘆。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路程,大姑說最懷念的是故鄉北京,57年前她響應中央支援地方工作的號召,從北京的中央機關下放到河南的基層。雖然離開北京已經57年了,但大姑說她仍魂牽夢繞的,還是北京的那些胡同,以及在胡同中活動着的一個個親人……

大姑出生在民國年間北京東四牛圈胡同7號,那是一座獨門小院,她在那裡度過了無憂的童年。上小學時是在離家不遠的東四五條的「普育」小學,每天上學放學,她都穿着乾淨整齊的長袍,挎着書包和同學們有說有笑的。記得最清楚的是過年時,家裡由奶奶或是姥姥帶着她們幾個孩子去隆福寺廟會,吃幾樣北京小吃,灌腸、茶湯、麵茶、雪花酪什麼的,還能買回個布娃娃。

大姑上小學二年級的一天,北京城外響起了隆隆的炮聲,還能聽到尖利的步槍和機槍聲。同學們都驚嚇得不知所措。還沒到放學的時間,媽媽就披散着頭髮(平日是梳得很齊整的),來學校接她回家,一路上媽媽不停地說:「日本人要打進城來了。」後來知道那天是「七七事變」。

回到家裡,大姑沒想到變了樣,所有的玻璃窗都擋上了厚厚的棉被,上牙打着下牙的父親戰戰兢兢地說,擋上棉被可以擋住飛來的流彈。父親讓家裡人都坐在炕下鋪的椅墊上,不許大聲說話。爺爺重病在床,也不能躺在炕上,父親把他抱在炕下的椅墊上趴着,但由於驚嚇和這麼來回折騰,爺爺終沒有扛過去,就這麼去世了。父親不敢大聲哭泣,只是捶胸頓足,悄悄地把爺爺停放到北新橋的娘娘廟發葬。

國家的破碎,親人的離去,使大姑悲憤又辛酸。「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國民黨二十九軍宋哲元部奮戰日軍失敗,北京很快淪陷。老百姓沒有抵抗能力,對日本人的憤恨只能藏匿在心中。這期間大姑全家的兩次搬家就是為了躲避日本人。先是從牛圈胡同搬到後坑胡同,是因為原來牛圈胡同住宅的前面有一個高麗人開了個「白麵館」,整日來一些日本浪人。後來又從後坑胡同搬家是因為房東把外院租給了日本人,大姑全家不願意看到那些趾高氣揚的日本人,全家又搬到了什錦花園胡同29號。日本占領時期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痛苦,經濟也不景氣,人們都在艱苦度日。

[1]

作者簡介

李志華,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