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奉先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奉先寺,簡稱奉先寺,是密教祖庭,乃龍門十寺之一。是唐代一所木構寺院,位於洛陽龍門大盧舍那像龕之南。始建於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毀於洪水。後與龍華寺合併,遺址位於龍門西山闕口南側、魏灣村北的一高台地上。

奉先寺始建時間晚於大盧舍那像龕的完工時間。「敕於大像南置大奉先寺」,並不等於大盧舍那像龕,二者並非一回事。後人將大像龕稱作奉先寺,實為誤解。

大奉先寺建立不過四十餘年,卻毀於洪水之災。據《舊唐書·五行志》載:「(開元)十年二月四日,伊水泛漲,毀都城南龍門天竺寺、奉先寺,壞羅郭東南角,平地水深六尺以上,屋舍樹木盪盡」。

大奉先寺是一所由高宗皇帝親自書額、深受皇室器重的重要寺院,同時負有管理大像龕的重任,它的被洪水沖毀,自然引起朝廷的極度關注。同年(開元十年)十二月五日,便急「敕旨龍華寺宜合作奉先寺」。

原奉先寺址大約在今魏灣村東、地震台下側一帶。現奉先寺遺址即位於龍門西山闕口南側、魏灣村北的一高台地上[1]

中文名:大奉先寺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西山石窟

所處時代:唐代高宗李治時期

開放時間:8:00-18:00(2月1日-3月31日)7:30-18:30(4月1日-10月7日)

寺院考證

奉先寺為唐代一所木構寺院,非今龍門西山俗稱之「奉先寺」石窟。

據現存、刻於唐開元十年的《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碑知,今龍門西山之奉先寺窟時稱「大盧舍那像龕」,完工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碑載:「調露元年(679年)己卯八月十五日,奉敕於大像南置大奉先寺,簡召高僧行解兼備者二七人,闕即續添,創基主持范法、英律為上首。至二年(680年)正月十五日,大帝書額……」。大奉先寺可簡稱奉先寺。

也就是說,奉先寺的始建時間為679年,晚於大盧舍那像龕的完工時間。即「敕於大像南置大奉先寺」,說明奉先寺並不等於就是大盧舍那像龕,二者並非一回事。後人將大像龕稱作奉先寺,實為誤解。

推測可能是在奉先寺建成後,將「大盧舍那像龕」交由大奉先寺代管有關。

但是奉先寺建立不過四十餘年,卻毀於洪水之災。

據《舊唐書·五行志》載:「(開元)十年二月四日,伊水泛漲,毀都城南龍門天竺寺、奉先寺,壞羅郭東南角,平地水深六尺以上,屋舍樹木盪盡」。

奉先寺是一所由高宗皇帝親自書額、深受皇室器重的重要寺院,同時負有管理大像龕的重任,它的被洪水沖毀,自然引起朝廷的極度關注。同年(開元十年)十二月五日,便急「敕旨龍華寺宜合作奉先寺」(見《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

該《盧舍那像龕記》明確指出了奉先寺的位置是在大像龕南,即被洪水淹沒,當地勢較低。

考察龍門西山的地形,原奉先寺址大約在今魏灣村東、地震台下側一帶。現奉先寺遺址即位於龍門西山闕口南側、魏灣村北的一高台地上,該遺址可能系原龍華寺、即與奉先寺合併後的新奉先寺遺址。二者相去不遠,方有合併為一寺的可能性。

寺院地位

奉先寺亦是唐密(又稱密教、瑜伽宗,即瑜伽密教)祖庭之一,唐「開元三大士」另一人金剛智圓寂後葬於此。

交通狀況

因這些景區的交通比較便利,若時間緊湊,可以從洛陽早些出發,先到可以從洛陽早些出發,先到龍門石窟,遊覽完後,在大門可以乘81路無人售票車,1.5元/人,30分鐘後到老集下車,吃些當地小吃,然後乘56路無人售票車,1元/人,約45分鐘後到56路終點站白馬寺,當天還可遊覽白馬寺一線。

出了龍門石窟,也可直接坐返回的公交車去關林。關林是紀念關羽的地方,同時也是洛陽民俗文化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