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堤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堤曲》

作品名稱: 大堤曲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 者: 李賀

創作年代: 中唐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題 材: 遊仙詩

《大堤曲》是 唐朝詩人李賀(790-816年)於元和九年(814)南遊吳楚經襄陽,擬樂府舊題而作。元和年間新題、舊題樂府平易淺俗,風靡詩壇,長吉的詩也不例外,據《舊唐書·李賀傳》記載,「其樂府詞數十篇,至於雲韶樂工,無不諷誦。」但後代大多數讀者初讀李賀「固喜其才,亦厭其澀。」(劉辰翁《須溪集》)賀詩「忽起忽結,忽轉忽斷,復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字,如明珠錯落。」(錢鍾書《談藝錄》)美麗卻讓人難以承受。本文則藉助語義學及新批評派所提倡的文本細讀法來讀解這首集中體現詩人風格的作品。韋勒克從多個層面研究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其中意象和隱喻他認為是所有文體風格中可表現詩的最核心的部分。《大堤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意象,其內涵之豐富,遠超一般讀者的想象。

詩詞原文

⑴ 妾家住橫塘⑵,紅沙滿桂香⑶。

青雲教綰頭上髻⑷,明月與作耳邊璫⑸。

蓮風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⑹。

郎食鯉魚尾⑺,妾食猩猩唇。

莫指襄陽道⑻,綠浦歸帆少⑼。

今日菖蒲花,明朝楓樹老⑽。

注釋譯文

⑴此詩是作者南遊襄陽時所寫的一首擬古樂府:大堤是實指,在襄陽府城外,東臨漢水。

⑵橫塘:1、泛指水塘。唐溫庭筠《池塘七夕》詩:「萬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橫塘似舊遊。」 前蜀牛嶠《玉樓春》詞:「春入橫塘搖淺浪,花落小園空惆悵。」 陸游《秋思絕句》:「黃蛺蝶輕停曲檻,紅蜻蜓小過橫塘。」2、古堤名。三國吳大帝時於建業(今南京市)南淮水(今秦淮河)南岸修築。亦為百姓聚居之地。晉左思《吳都賦》:「橫塘查下,邑屋隆夸。」唐崔顥《長干曲》之一:「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

⑶紅紗:紅紗衣。

⑷青云:喻黑髮,髻如青雲。

⑸明月:璫(音dāng當)如明月。璫:穿耳施珠為璫,即今之耳環。

⑹北人:意欲北歸之人。

⑺鯉魚尾、猩猩唇:皆美味,喻指幸福歡樂的生活。《呂氏春秋》「肉之美者,猩猩之唇。」

⑻襄陽道:北歸水道必經之路。

⑼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

⑽菖蒲:植物名。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氣。葉狹長,似劍形。肉穗花序圓柱形,着生在莖端,初夏開花,淡黃色。全草為提取芳香油、澱粉和纖維的原料。根莖亦可入藥。民間在端午節常用來和艾葉扎束,掛在門前。末兩句用花樹喻人易老,說明應珍惜歡聚的時日。 【譯文】

我的家住在橫塘大堤,我紅衫上香氣如桂,高高的髮髻如青雲,耳上的首飾像月亮。蓮風吹來,江畔如春。我站在大堤上,挽留北歸的情人。郎君吃着鯉魚尾,奴家吃着猩猩唇。我請求郎君不要離開襄陽,我已見慣了離去的船多,歸來的船少。今天還是菖蒲花開的夏天,轉眼間就是深秋楓葉紅遍。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 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 韓愈、 皇甫湜,並和 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六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 嚴羽《 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有《 昌谷集》。

[1]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對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鎮割據的黑暗現實,多所針砭;對下層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進步傾向。在藝術方面,他的詩調高氣峻,或如雲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麗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構思的精巧、語言的精闢等方面,極富獨創性,在中唐別樹一幟,有開拓之功。[2]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裡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他因此被後人稱為「詩鬼」。[3]

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但其家已沒落。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但賀終不得登第。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鬱鬱不平。在京時,居崇義里,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遊,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李賀得有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後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後辭官歸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依張徹一個時期。一生體弱多病,27歲去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