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漢語成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
大器晚成,漢語成語,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該成語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做成器具,後比喻能擔當大事或做出大事業的人成就比較晚;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大器晚成
- 外文名:great minds mature slowly;A great talent takes time to mature
- 拼 音:dà qì wǎn chéng
- 注 音:ㄉㄚˋ ㄑㄧˋ ㄨㄢˇ ㄔㄥˊ
- 出 處:春秋·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
成語出處
最早出處: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春秋·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
演變過程: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有個名叫崔琰的人,劍法很好,他特別喜歡交朋友。可是,有些人卻認為他不學無術,除了舞刀弄棒,學問上一竅不通。一次,他去拜訪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主人讓管家出來告訴他說:「主人正在潛心讀書,無暇閒談。」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沒知識,感到無比羞愧,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成為一個能文能武的人。從此,崔琰虛心拜師求學,學問逐漸增多起來;當時獨霸北方的袁紹就把他招為謀士。袁紹被曹操所滅後,曹操久聞崔琰才幹,勸崔琰歸順自己。在曹操的大本營鄴城(今臨漳鄴鎮)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
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兒子曹植為太子。崔琰說:「自古以來,都是立長不立幼,您立曹植,曹丕心裡不服,大臣們也不服,這就種下了禍根。縱觀古今,因為廢長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殘還少嗎?請主公三思而行!」其實曹植還是崔琰的侄女婿,但儘管是親屬,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輕時一事無成,親友們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他憑自己的經歷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器的。」後來,崔林果然成才當上了大官。
成語寓意
對於那些努力向成功邁進的人來說,因經歷與機遇的不同,成功的時間往往也不同。年少得志的人固然不在少數,但也有很多事例告訴我們,年輕時的不得志與挫折、磨難,並不會影響堅持者的大器晚成。能夠稱為「大器」者,必是「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學習永不嫌晚,但沒有毅力根本完不成從普通人到「大器」的飛躍。
成語運用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年紀大才成才。 [1]
運用示例
- 漢·王充《論衡·狀留》:「大器晚成,寳貨難售。大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
- 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爾。」
- 宋·張倅《百字謠·壽葉教·三月初九》:可想大器晚成,功名有志,未遜蘇秦學。奈不在身先在子,果向秋風摶鶚。詩酒琴棋,風花雪月,養浩全真樂。壽觴五福,太公須遇文猩。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
- 近代·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後,那馳名的『白杏』用綿紙遮護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結束了杏的季節。」
現代學者爭論
民國學者對"大器晚成"的考證很嚴謹,也頗有道理,因為過去《老子》的通行版本都寫作"大事晚成"。現代並未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此事到1972年才發生了大逆轉。
在當年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帛書,其中就有分別用古隸和今隸抄寫的兩種版本《老子》,學術界將古隸本稱為"《老子》甲本",今隸本稱為"《老子》乙本"。甲本上,"大器晚成"這一章文字全部漫渙莫辨,而乙本中則很完整,一字不缺。專家發現,書中的"大器晚成"寫作"大器免成",這與清代學者考證出的"大器無成",在意思上不謀而合,雖然"免"與"無"非一個字。
但現代國內學術界支持"大器晚成"一說者立即起來反對,認為"免"即通"晚"。後覺得不太對勁,又有學者認為"免"通"勉",但古今又皆無此通假用法。
各執一詞之際,1993年在湖北荊門戰國楚墓中再次出土了一種比漢馬王堆墓更早版本的《老子》。雖然這僅是一種簡本,但比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更接近原貌。簡本中,既非"大器晚成",也非"大器免成",而是寫作"大器曼成"。
這一發現,直接否定了"晚成"派學者所謂"免"通"晚"之觀點。因為"晚"與"曼"字形、結構均毫無關係,時人不可能將二字誤寫或假借。
目前,"大器無成"一說得到學術界越來越多學者的肯定。中國語言學會理事董蓮池教授的觀點最有代表性:先秦"曼"確有"無"意,"大器曼成"即"大器無成"在語言學上有根據。他認為,"大器晚成"與下一句"大音希聲"連在一起,應該這樣翻譯:大器之人看上去似無所成就,大的音響聽起來反而沒有聲。
那麼"大器無成",到底是怎麼成了"大器晚成"的?這與最早釋讀《老子》的名叫"河上公"的秦漢時人有關,河上公的《章句》在解讀這句話時稱:"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璉,不可卒成也。"
這裡的"卒",即"猝",時間短暫之意。整句話意思是,有大才幹大的人物,就像宗廟重器九鼎瑚璉一樣,不能在短時間內培養而成。據此,魏晉人王弼在為《老子》作注時,將河上公的觀點進一步深化:"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必晚成也。"
王弼注《老子》影響很大,"大器晚成"進一步流傳開來,到今天已成約定成俗為一句勵志語。可見,古人誤解"大器晚成",從河上公、王弼開始,一直訛傳了兩千多年。
實際上,就算是"大器晚成",也不能將其中的"晚"理解為時間概念。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稱,"晚,莫也 。"清人段玉裁注稱: "莫者 ,日且冥也 。"意思是白天就要結束了,可引申為太陽"沒了",沒了就是 "無"。如果這樣理解就錯了。"晚,莫也",莫是暮通假,晚即暮。王弼本《老子》、《河上公章句》"大器晚成"是正確的,帛書《老子》"大器免成"的免字,實際就是晚字的字形通假,郭店楚簡《老子》"大器曼成"的曼字,實際是晚字的字音通假,粵語白話"曼、慢、漫",至今仍與"晚"同音,只是音調略微差別。帛書《老子》"免"、郭店楚簡《老子》"曼"皆無錯,就是"晚"字的通假。今傳本《老子》"大器晚成"句正確無疑,這於先秦《呂氏春秋》、《韓非子》中已引用《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亦可證。董蓮池說非是。 [2]
相關名人
1、蘇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讚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
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佑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陳子昂,唐代詩人,早年沒有用心讀書,以至"年十八未知書",都18歲了,在學識上還一無所知,要改弦易轍,要急起直追,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需要果斷的抉擇。果然,不久在父母教育下,他一旦悔悟,入鄉校求學,便"慨然立志",謝絕門客,專精文典。終於,數年攻讀,一舉成才。
2、姜子牙,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相傳姜尚的先世為貴族,在舜時為官,因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故為呂氏,名呂尚。後來家道中落,至姜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3、丘吉爾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擔任英國首相。丘吉爾曾因成績差而放棄了考大學的念頭,轉考陸軍士官學校而又兩次落榜,第三次才好不容易考取。丘吉爾少年時很淘氣,而且對學科的好惡非常明顯。他小學時的一位女班主任老師說:我那裡對丘吉爾的印象是:這個矮個子的紅臉孩子是全班最淘氣的孩子。我甚至還認為他不僅是在全班,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淘氣包。
他以最低的成績考入了哈洛學校(英國一所歷史悠久的公立中學)。關於丘吉爾進入哈洛學校,還有一個秘聞--在入學考試中,丘吉爾的拉丁文考卷答案中,只有一個字母和鋼筆水的污痕,當然不及格。可時,校長卻說他合格,准許他入學。校長的理由是:倫道夫的兒子肯定不是那種劣等生。在哈洛學校,他特別不愛學希臘語和拉丁語等古典語,成績總是不及格。丘吉爾回憶自己在哈洛學校的經歷時說:我的老師們如果想到我年齡這么小卻讀那麼難的書,而我的成績又很差,似乎苦於難以斷定我究竟是早熟呢,還是智力發展遲鈍。
4、豪沃爾特·司各特,近代歷史小說的鼻祖,英國大文豪。小的時候,曾是學校成績倒數第一的孩子。有一天,成名之後的司各特訪問了他童年的母校。文豪司各特的來訪,在學校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大家熱烈地歡迎和接待了他。司各特在校園內邊走邊看。突然,他問老師們:能不能告訴我誰是這所學校成績最差的孩子?老師們感到很為難,但沒有辦法,只好叫過來一個學生,向司各特介紹說:這個孩子就是學校里成績最差的孩子。那個小學生面紅耳赤地低下了頭。司各特走近那個學生,撫摸着他的頭,說:你是學校中成績最差的學生嗎,不過,你是一個好孩子,你現在在忠實地替我守着我從前的位置。說完,他從口袋裡取出金幣,送給了這個孩子。
5、拿破崙,"世界英雄,征服者拿破崙",大軍事家、法國皇帝。拿破崙在學校讀書時,成績也不好,16歲畢業於巴黎的軍事學校,學習成績只排在第四十二位。據傳記載,他在校學習期間,除數學以外,其它學科的成績都很糟糕。據說,在他一生中,不論是法語,還是 別的外語,他都不能準確地說和寫。他的身材矮小,頭形又長得難看,小時候,他家裡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個孩子不會有什麼出息。實際上,幼年時代的拿破崙是一個任性、粗野的孩子。
6、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在物理學方面引起一場大革命。小時候說話很晚,4歲時,父母甚至認準"這個孩子智力發育太慢"。直到9歲,愛因斯坦還不能流利地說話。上學以後,他父親聽老師說:腦筋遲鈍,不善交際,毫無長處。老師們輕蔑地稱他為"笨蛋"。14歲,叔叔徵得他父親的允許,開始教他代數和幾何學,努力獲得了成功。
7、詹姆斯·瓦特,蒸汽機的發明人,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他對人類的貢獻同愛因斯坦、愛迪生一樣十分巨大。瓦特上小學的時候,多數老師認為他不愛學習,評價他:學習劣等生。小學畢業後,瓦特在父親經營的小作坊里幹活。他心靈手巧,技術長進極快。18歲時,他立志在製造科學器具上有所造就,便來到倫敦,在一家科學器具廠家當了一年學徒。
參考文獻
- ↑ 大器晚成(漢語成語)的信息介紹
- ↑ 現代學者爭論與相關名人360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