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儺圖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儺圖軸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圖片

大儺圖軸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藏品簡介

名稱:大儺圖軸

年份:宋

類型:繪畫

規格:縱67.4厘米,橫59.2厘米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作者:不詳

藏品鑑賞

大儺圖軸,宋,佚名,絹本,設色,縱67.4厘米,橫59.2厘米。   

此畫面上共畫有十二個人。他們都穿着奇異的服裝,戴着各式的帽子和插着花枝。帽子的式樣毫不重複,除了斗笠、巾和冠之外,有的是戴着粗角的獸頭,有的是農家場院器具斗、籮、箕之屬。他們的手中或身上攜拿着鼓、鈴、檀板等樂器,或為扇、簍、帚等用具,或為花枝、瓜之屬。所有人的面部都化了妝,可能戴的是假面具。十二個人團團圍住,手舞足蹈,充滿着歡樂的氣氛。舊題《大儺圖》。   

描寫民間風俗習慣的繪畫,宋代特別發展,《大儺圖》軸即是一幅風俗畫。儺(音挪),是一種古老的驅除癘疫的民間習俗。《論語》中就有「鄉人儺」的記載。《後漢書》記載:「先臘一日,大儺,選中黃門子弟,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唐代《樂府雜錄》中描寫說:「用四方相,戴冠及面具,黃金為四目,衣熊裘,持戈揚盾,口作儺儺之聲,似除也。侲子五百,小兒為之,朱褶青襦,戴面具,晦日於紫宸殿前儺,張宮懸樂。」這些描述與畫上的情況基本相似。當然到了宋代,儺時的具體情形和細節,又會有許多的發展變化。從畫面情形來看,其中增加了許多農具,可見這種古老的習俗,到了宋代除了驅除邪祟之外,還有祈求豐收的意味,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娛樂活動。所以此幅畫,從藝術到內容,都值得珍視。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