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仵民間舞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仵民間舞蹈

大仵鄉民間舞蹈是柘城縣的古老的傳統民俗表演藝術。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了。除鬼會屬柘城縣大仵鄉人自創外,龍燈舞、獅子舞、竹馬、旱船等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已經名揚四海。2008年,柘城大仵民間舞蹈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大仵民間舞蹈

地點:柘城縣

簡介:古老傳統民俗表演藝術

歷史:350多年

歷史起源

據傳,早在1641年,柘城大仵有一王姓富紳,早年為藥商,他在外埠見有龍燈舞、獅子舞、旱船等傳統民俗舞蹈十分熱鬧、好看,心中就萌發了「引進」的念頭。王紳士50歲以後棄商歸家,為了擺闊,決定在60大壽時好好熱鬧熱鬧。於是在他慶祝60大壽時,便從外地請來了龍燈舞、獅子舞、竹馬等舞蹈藝人,一連演出三天三夜。其演員之眾、聲勢之大、影響之廣、觀眾之多前所未有,王紳士得意至極,好不風光,高興得徹夜難眠。隨後他又生出想法:我66慶壽、80慶壽,時間長着呢,何不把他們多留些日子,讓大仵的人跟他們學會,有事不就方便多了。自此,以上民間舞蹈就在柘城大仵「落了戶、扎了根」。

民間舞蹈起源

柘城大仵民間舞蹈中的鬼會是大仵人自己獨創的民間舞蹈。清朝初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遭到國人的反對和唾罵,大仵人為了表達他們對奸賊的憎惡(當時是不能直白反對吳三桂的,只能採取影射進行諷刺),多次加工、創編舞蹈,表面上以痛斥南宋害死民族英雄岳飛的奸臣秦檜,而實質上是諷刺、羞辱奸賊吳三桂罪惡行徑的。因此,大仵集也成了客商雲集的豫東名鎮。解放初期,這個村的民舞節目還曾到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參加匯演並獲了大獎呢!

引進和創編

柘城大仵民間舞蹈在經歷了明末清初的引進和創編之後,形成了民國末年的成熟興盛期,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是過渡期,上個世紀90年代進入活躍期以來,又有了新的發展。1995年,柘城縣大仵鄉北街村成立「大仵鄉北街村民間舞蹈藝術團」。2005年在大仵鄉北街小學體育課中增加了民間舞蹈的教學內容。

表演方式

柘城大仵民間舞蹈分為兩類七種,兩類分別是:不帶說唱舞蹈和說唱舞蹈。不帶說唱舞蹈有五種:龍燈舞、獅子舞、竹馬、高蹺、鬼會。帶說唱舞蹈有兩種:小車和旱船。這七種舞蹈全部由打擊樂伴奏。

其中龍燈舞、獅子舞、高蹺、旱船我們都不陌生。龍燈舞主要表現火龍和青龍相互搏鬥、戲耍(戲珠)的各動作及生動場面。

動作及生動場面

獅子舞是人們豐收之後喜慶之際,用獅子來表達歡愉的心情。表演時兩頭威猛雄壯的大獅子和一頭憨態可掬的小獅子,通過滾繡球、盤花對立、跳桌子、啃癢、踩步、咬花、打滾、喘息、發情、大吃活人等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滑稽動作來吸引觀眾。

竹馬是模仿真馬大小,以竹紕子做骨架,外面裱糊上彩紙條,挎在表演者胯間,在持彩傘人的指揮下,幾匹馬表演喜慶和吉祥的場面。

鬼會又稱「拉秦檜」,是大仵北街民舞藝人於明末清初時獨創。此舞陣容強大,表演者需要24人以上,主要內容是奸臣秦檜害死民族英雄岳飛,天怒人怨,玉帝動怒,令閻王到人間查訪,閻王派三曹判官帶領小鬼小判、牛頭馬面捉拿秦檜夫妻的靈魂歸案。因反映的都是陰間的故事,所以叫「鬼會」。

柘城大仵民間舞蹈可單獨表演,也可共同出場,全套民舞共同演出需要180多人,[1]其粗獷豪放的恢宏氣勢與一走三退、嬉戲滑稽的歡樂場面

兼而有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