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多砲塔戰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多砲塔戰車
圖片來自mobile01.com

多砲塔戰車,是在戰車上安裝數個砲塔戰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在面對日後戰車構型以及使用戰術上所做的嘗試,此種設計在兩戰之間盛行了一段時間,也有數個國家採用,但是實戰測試結果發現此設計不符合新一代坦克戰術需求,在二戰爆發後即迅速的退出戰場。

實戰以及問題

採用多砲塔式戰車並進行實戰經驗的僅有蘇聯,在諾門罕戰役[1] 以及冬季戰爭中投入的多砲塔戰車,立刻就暴露出其重大問題;由於原先此構型戰車是用來突破壕溝,除了正面裝甲以外側面以及後面裝甲並不厚重,對於側後方敵軍是希望以機槍直接壓制,但是針對機動且戰線流動性高的非壕溝戰場時此構想就完全破產。

在這兩場戰役之後,基本上歸納出多砲塔戰車的數種缺失:

  1. 為了安裝複數砲塔導致戰車大型化重量直線上升,機動力低落
  2. 為了減輕重量使得戰車無法安裝厚重裝甲
  3. 操作人員過多導致戰車內部指揮混亂
  4. 由於內部空間不足整備維修困難

總而言之,多砲塔戰車是對未來戰爭趨勢估計錯誤之下所誕生的產物,由於塹壕戰並非日後戰爭主流,以此種戰爭形態設計出來的產品自然也就失去立足之地,最終被主戰坦克所取代。

發展

戰車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投入戰場後,各國技術人員對此種新兵器加以修改以達到前線人員的需求,其中以雷諾FT-17安裝在車體上方的360度迴轉砲塔設計被認定為最有效率的戰車火力配置,也因為如此此種設計獲得各國大量採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期間,各國軍事研究者對於戰車的使用方式仍然沒有統一定論,但當時主流意見認為塹壕戰在下一次戰爭中仍然是戰爭的主要模式,作為突破壕溝的戰車,勢必需要複數以上的火力發揮能量,在突破壕溝之後可以進行周邊掃蕩的破壞力,因此必須在戰車上安裝複數以上的砲塔。

此種構想在一戰末期其實已經出現,成品為法國的Char FCM2C重型戰車,由於戰爭結束因此沒有量產,同樣的概念於英國的參謀本部在1920年代初期再次提出,而英國的維克斯公司按照此概念於1925年製造出了維克斯A1E1獨立號重型坦克。設計目的乃作為突破壕溝的戰車,獨立式重戰車除了車體中央的砲塔以外還安裝了4座機槍炮塔,此種設計震撼了各國的戰車製造業。

雖然多砲塔式戰車對各國陸軍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但是1929年爆發的全球經濟大崩盤造成各國財政吃緊,對於新戰車的開發以及量產也就暫時擱置,除了蘇聯以外。

由於蘇聯在當時計劃經濟的協助下面對經濟崩盤的影響相對沒那麼大,因此整體財政並無困難。在參考了獨立式重戰車的設計後,蘇聯自行設計出了T-28中型戰車以及T-35重型戰車並投入量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蘇聯,成為全世界使用多砲塔戰車最多的國家。

參考文獻

  1. 諾門罕戰役,隨意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