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多態性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目錄

名詞解釋

多態性是廣義的多態性指多種表現形式。「多態性」 一詞最早用於生物學,指同在一個生物群體,各個體之間存在的形態學、生理學和生化學的差異,並非所有多態性都是可以遺傳的。生物群體中,同基因組存在2個或2個以上等位基因(頻率>0.01)的現象稱為遺傳多態性。遺傳多態性的形成機制是基因突變。遺傳多態性類型很多,從個體的整體到細胞、再到蛋白質、基因水平均存在着遺傳多態性。包括:表型多態性、染色體多態性、蛋白質多態性、酶多態性、抗原多態性及DNA多態性。法醫物證鑑定主要是通過對蛋白質多態性、酶多態性、抗原多態性和DNA多態性的分析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個人識別和親權鑑定的問題。

生物多態性

生物多態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從食物鏈系統、物種水平、群體水平、個體水平、組織和細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層次上體現出的形態(morphism)和狀態(state)的多樣性。

生物多態性(organism polymorphism)又稱生物多樣性 (life diversity),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其中遺傳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的基礎和核心,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又由於基因是生物遺傳信息的載體,所以遺傳多樣性的本質是基因多樣性。

從分類學角度考慮,許多物種包含着豐富的亞種多型分化,即該物種具有多種地理或生態群體。例如西方蜜蜂Apismellifera 的原產地———非洲、歐洲、亞洲中部和西部的生態系統多樣性豐富,經過長期繁衍進化,各地蜜蜂已形成了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特殊亞種或生態型。一定意義上講,一個物種包含成千上萬的個體,就具有一個獨特的基因多樣性。

遺傳多態性

遺傳多態性(genetic polymorphism)又稱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泛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的總和,包含種內或種間表現在分子、細胞、個體和群體四個水平的遺傳變異程度。遺傳多態性特指種內不同群體間、群體內不同個體間的多態現象,是特定物種保持其進化潛能的基本條件,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消失和發展息息相關。

產生

用分子生物學的術語來定義,遺傳多態性就是一種孟德爾單基因性狀,在同一正常群體中的同一基因位點上具有多種等位基因引起,並在環境影響下,由此導致生物機體遺傳結構所產生的多種物理表現和可見性狀。

自然選擇是造成遺傳多態性的主要原因。多態現象的遺傳機制的研究有助於對生物進化過程的了解。影響遺傳多態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度量

遺傳多態性現象是指同一生物群體中,兩種或兩種以上變異類型或基因型並存的現象。一般認為每種變異型的頻率超過1%即可定為多態現象,不足1%的稱為罕見變異型。

由於生物的遺傳多態性是通過多方面表現的,對遺傳多態性應該進行多角度的綜合評價,避免應用單一方法進行研究。形態學研究具有檢測直觀、相關文獻資料豐富、研究方便、鑑定周期短等優點;形態學研究對於差異細微的近緣種或近似種的區分比較困難,並且要求鑑定者具備豐富的鑑定經驗。分子生物學方法是現今最熱的多態性研究方法之一,該方法的研究水平比較先進,可以針對形態特徵極其相似的近緣種、複合種及亞種、生態型、地理種群進行精確鑑定區分,現為廣大科研工作者所普遍採用;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的過程中應注意儘量避免因操作熟練程度不高、儀器精密性差以及中間環節較多所引起的誤差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