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允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允彝
出生 明神宗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
國籍 明朝
別名 夏彝仲,夏瑗公
知名作品 《夏文忠公集》
《私制策》
《倖存錄》

夏允彝(xia yun yi)(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號瑗公,松江華亭(今屬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舉人,崇禎初年,與同郡陳子龍、徐孚遠等人結成"幾社"。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任福建長樂縣知縣,能體恤民情,革除弊俗。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監國,任命他為吏部考功司主事。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進攻江南,夏允彝與陳子龍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敗後於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節,時年50歲,諡"忠節"。

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倖存錄》等。夏允彝在明末因為幾社活動等原因,和陳子龍齊名,世稱"陳夏"。

人物生平

夏允彝,明松江府華亭縣人,家住郡城西花園浜。幼好學,善文辭。崇禎十年進士出身。崇禎二年,大名士張溥在吳江把南北許多知名文社的負責人召集起來,其中包括江南應社、蘇州羽明社、浙西聞社、江西則社、中州端社等,結成新的"復社"。與"東林黨"相比,復社並不是一個卓然標格的政黨類型,它強調的是"以學救時,以學衛教",而東林黨人在末期魚龍混雜,不少人"急功名、多議論、惡逆耳、收附會",嚴重違背了孔子有關君子"群而不黨"的聖訓。後來,復社因其精神領袖張溥的去世而漸趨衰落。與復社成立的同時,夏允彝、杜麟征、陳子龍等人在松江成立了新的師生、親友相傳的"幾社",詩文酬和,社友們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勵。

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暫,"真官"只作過福建長樂縣令,時間約五年左右。在官期間,他治績優秀,成為當年由吏部點名表揚的全國政績突出的七位"優秀"知縣之一,並受崇禎皇帝親自接見。可惜,由於母親病逝,他只能丁母憂回老家守喪。

崇禎十七年(1644年),北京淪陷,夏允彝急忙拜謁史可法,商議恢復大計,由於南明弘光政權的迅速崩潰,夏允彝才不獲展,在林野鄉間仍舊想有所作為。當時滿清在江南的統治還不穩固,義師紛起,明朝殘餘軍事力量散落其間。於是,夏允彝暗中寫信給自己從前的學生、明朝江南副總兵吳志葵,商量準備合兵攻取蘇州,然後收復杭州,再進兵南京,以圖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時,年僅十五歲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後,馬上和父親一道加入戒旅軍中。可惜,吳志葵無長遠謀略,軍將多懈怠貳心,蘇州城不僅未被攻下,這些殘明的烏合之眾,也大敗四潰。

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夏允彝反而變得愈加平靜,他決定要自殺殉國。鄉人勸他可以趁亂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納兵馬,再圖恢復。夏允彝考慮再三,沒有同意,怕舉事再敗以至於蒙羞萬世。松江清軍主將早聞夏允彝大名,表示只有他出山,一定給大官作。清將還表示,即使夏先生不願新朝為官,出來見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貞婦"自比,在門上大書道:"有貞婦者,或欲嫁之,婦不可。則語之曰:'爾即無從,姑出其面'。婦將搴帷以出乎?抑將以死自蔽乎?"明白無誤表達了自己不事二朝的決心。

他給好友陳子龍等人寫信交待後事,然後平靜與家人言別,並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倖存錄》交予獨子夏完淳手中,叮囑他毀家餉軍,精忠報國,代父完成恢復志願。在九月十七日遣散家人,作絕命詩:"少受父訓,長荷國恩,以身殉國,無愧忠貞。南都既沒,猶望中興。中興望杳,安忍長存?卓哉我友,虞求、廣成、勿齋、繩如、愨人、蘊生,願言從之,握手九京。人誰無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勵後人!"從容自投松江塘而死。《明史》上講他"自投深淵以死",實乃誤記。夏允彝自殺是形同日本人儀禮性的剖腹自殺,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肅穆哀慟地立於水濱觀視。松塘水淺,只達夏允彝腰身以上,這位大才子生生埋頭於水中,嗆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濕,生殉了他的大明朝。彼情彼景,身為兒子的夏完淳肝膽欲裂,目睹父親剛烈死狀,他也更加堅定了必死報國之心。

至於陳子龍,他與夏允彝乃同年進士,也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文學家。本來,陳子龍想與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託付於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贍養,故而忍死待變,割發為僧隱於鄉間。陳子龍未與夏允彝一同殉國的另一大原因是陳子龍希望抗爭到底而不甘心在遇到失敗後就放棄反抗。夏允彝和陳子龍的不同選擇曾經遭受稍後的一些道學家的議論,有人認為陳子龍沒有主動殉國,其壯烈比不上夏允彝。實際上,在強敵面前,忍痛生存以保留有生力量繼續抗爭,其壯烈絲毫不遜色於夏允彝之死。明宗室魯王監國時,陳龍子暗中接受魯王的任命,與夏完淳一起策動滿清的松江提督吳勝兆反清。天不祚明,兵變失敗,不僅吳勝兆被殺,陳子龍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陳子龍終於作出了與其摯友夏允彝一樣的人生選擇:跳水自殺殉國。

文學成就

夏允彝著有《夏文忠公集》(5卷),《私制策》(1卷)、《倖存錄》(6卷)乃其絕筆(附《姓氏雜誌》1卷)。編注有《春秋四傳合論》、《禹貢合注》(5卷)、《幾社六君子詩》(1卷)。

著有絕命詩:"少受父訓,長荷國恩,以身殉國,無愧忠貞。南都既沒,猶望中興。中興望杳,安忍長存?卓哉我友,虞求、廣成,勿齋、繩如,愨人、蘊生,願言從之,握手九京。人誰無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勵後人!"

史籍文載

《明史》

允彝字彝中,華亭(今屬上海松江)人。賜冠舉於鄉。好古博學,工屬文,暇時偶作印章。是時東林方講學蘇州,張溥、楊廷樞等慕之,結文會,名曰復社。允彝與周邑陳子龍等結幾社相和。清兵陷南京,欲結義民抗之,聞友人侯峒曾、董淳耀、徐湃等皆死,乃賦絕命詞,投水死。 《明史陳子龍傳、廣印人傳》

明季南略

《明季南略》

夏允彝字彝仲,號瑗公;松江華亭人。嘉善籍。通"尚書"。萬曆四十五年戊午舉人,崇禎十年丁丑進士。宏光立,為吏部主事。清兵下松江,允彝避匿。其兄強之謁官,允彝潛赴池中死。同年陳子龍輓詩雲:'志在"春秋"真不愧,行成忠孝更何疑'!

後事簡介

夏允彝墓

在九峰西端的崑岡盪灣村(舊時叫"四十三保十三圖")坐落着明朝末年抗清將領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墓地,石駁墓基圍成的平台呈半月形,高約2米,寬約30米。墓建造於清順治四年(1647年)三月,為夫婦合葬墓。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葺。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重修,把先世幾個墓葬在一起。墓前立石碑,中間大書"明夏忠節公允彝墓道",其下夾行小字:"公先世並葬於此,子節慰公諱完淳祔。"左側書"永遠禁止樵牧侵占",右側作"道光六年八月,知婁縣事徐夢熊立"(清代塘灣屬婁縣)。 1961年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親題墓碑,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