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於2017年9月,是學校雙一流建設規劃的重點項目。該研究院匯聚了環境考古、生物考古、陶瓷考古、絲綢之路考古等多個領域的學者,以國際考古學界的一流範式為藍本,以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為依託,堅持應用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方法和技術開展考古學研究的學科方向,始終聚焦考古學的前沿課題,廣泛整合國內外科技考古的學術資源,旨在培養拔尖人才、多出精品研究,同步發展科研和教學功能,充分發揮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特色,逐步確立研究院在國內外考古學界的學術地位。

師資力量

研究院擁有環境考古、穩定同位素、植物考古、動物考古等多個實驗室,正在籌建陶瓷考古和人工製品考古實驗室和資料庫。師資力量雄厚、研究領域多樣,擁有專職教師8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5人,副教授1人,青年副研究員1人,講師1人。另外還有博士後研究人員2人,研究助理1人。研究院與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等校內外多個理科實驗室長期合作,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蘇省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館考古部等多家考古機構開展合作研究,與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英國劍橋大學考古系、利物浦大學考古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學系建立合作關係。

取得成果

科技考古是應用自然科學技術手段解答考古學問題的研究。自1978年,楊福家院士率先應用物理手段測試越王勾踐劍成分肇始,復旦大學有着四十年的科技考古研究經驗。2000年以後,科技考古在中國方興未艾。復旦大學[2]科技考古團隊也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在古代人工製品的研究上,干福熹院士、現代物理研究所的承煥生教授使用PIXE等測試手段分析古陶瓷、古玻璃等出土遺物;在生物考古學方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的陳淳教授、高蒙河教授、潘碧華副教授和潘艷副教授等聯合生命科學學院的金力院士團隊及校內外多個理科實驗室的科研力量,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上海博物館考古部合作,先後在三峽考古、跨湖橋遺址、田螺山遺址、廣富林遺址、蔣莊遺址積極開展古代人骨DNA分析、人骨微量元素與古食譜復原、人骨病理狀況研究、植物考古、動物考古、孢粉分析與古環境復原等多個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均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

相關課程

另外,文物與博物館學系還開設了科技考古的相關課程。如本科生課程:《科技考古導論》(王榮,本科專業選修)、《文物與科技》(王榮,全校通識課程)、《環境考古學》(潘艷,本科專業選修)、《環境變化與人類適應》(董惟妙)等,以及研究生課程:《生態學與考古學》(陳淳)、《硅酸鹽文物的科技研究》(王榮)、《農業起源研究》(潘艷)等。

以上這些研究思路、方法、成果以及開設的課程,為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成立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復旦科技考古研究院將秉持這一學術宗旨,致力於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出土材料信息、以人為本積極開展考古研究,推動考古學的革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