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壯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壯饃

中文學名:壯饃

壯饃

壯饃是河南、山東、江蘇等地著名的地方麵食小吃。用未發酵的面烙成,厚約1厘米,直徑約30厘米。吃到口裡,柔韌、筋軟、有嚼頭,既壓餓,又有健齒作用。

作為地方民間特有的面點,歷史悠久。徐州一直流傳着一首民謠:「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饊條黃脆香。 外軟里酥餅卷饊,送與抗金英雄嘗。」

中文名 壯饃

大 小 厚約1厘米,直徑約30厘米

地 域 河南,江蘇,山東

特 點 柔韌、筋軟

起源

顧名思義,壯饃,壯者也。有民諺為證「上面烘,下面燒,女人吃了不撒嬌,男爺們吃了好槓腰」。壯饃是乾糧中巨無霸,其「味」之香、其「勁」之足,非親口品嘗,難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而且香在口裡,美在心裡。

壯饃現如今已經遍布在中原地區,誰也說不清楚到底來自哪裡,但公認的是,壯饃是漢人飲食的一部分。

一說壯饃是由原來的「死面」的「炕大餅」逐步發展為各種形式,有薄厚之分,有原生正宗的炕大餅,也有帶餡的餡兒餅。

二說壯饃的老祖宗是陝西關中地區的鍋盔,逐步改良成各種形式的。

三說壯饃就是大餅,至於加餡兒的那些都不是饃了。

從壯饃的製作來看,「炕大餅」應為中原麵食的製作手法,其中山西、陝西等地盛產壯漢,吃大餅仍然是那裡的重要飲食習慣,窯洞裡面的乾糧便於貯存,也壓餓,這是從飲食上的推測;而從語言上推測,

一方面,在江蘇徐州,那裡的壯饃也被老徐州叫做鍋盔,鍋盔本是關西平原的食品,厚如平鍋,故名,二者差別是厚薄的差別,徐州壯饃比較薄,大約3厘米厚,便於分割銷售、啃咬方便;另一方面,

隋朝從山西附近老鸛窩有大批的移民到徐州北的沛縣一帶(沛縣為徐州轄,距離市內80公里),逃荒途中帶上鍋盔作為乾糧的這一史實可以佐證壯饃源自鍋盔,而在隋朝大遷徙中又有了不同的變種。但同時也有人說,鍋盔。

徐州壯饃

徐州壯饃在當地又被稱作「鍋盔」、「鍋拍」、「腚踹面」。用未發酵的面做成。鍋盔的叫法與山西鍋盔有淵源。徐州附近的壯饃相對鍋盔較薄3厘米,因為薄,炕的火候也比較透。

製法

簡要的說,將麵團放在石板或石案板上,另用一根擀麵杖,一頭固定,一頭坐在身下,用身體的重量壓擀麵杖,以此重壓手工柔制麵團,俗稱此法被形象化為「腚踹面」。面的講究是重要的,必須是新麥面,韌性足,

以少去麩皮的白面為佳。「揉」,「揉」的學問可大了,多少水,多少面,摻幾次,揉幾遍,都有講究。「揉」而「壓」之,擀麵仗來回滾動,不斷加面融合,總之,揉面不把女人的胳膊摻酸,男人的頭上冒汗,

那便很難做成「壯饃」。製作壯饃也是壯饃的名字的由來之一。

面揉好後,做成平鍋型,上撒芝麻,下透「氣眼」,型邊印上花紋。最後一遍工序是烘烤,這是關鍵一環。舊時多用木炭烤制,現用大焦烘烤,烘烤時在特製的平鍋內,用文火加工,即「放在平鍋上炕」,

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心急吃不了好壯饃。要烘得外黃內壯,即外層焦酥香美,內層壯而不硌牙。反正是越有嚼頭越好。

壯饃炕熟後兩面呈黃色,直至外皮酥脆,內部宣軟。為了讓壯饃鬆軟,適合當今人的飲食習慣,改良口感,壯饃有厚薄、軟硬之分。

正宗的壯饃是帶細密氣孔的厚硬壯饃,外硬內宣,可以吃出小麥的噴香,需要切成三角塊售賣食用。

對比鍋盔製法,幾乎一致

烹調方法:發酵、烙烤

味 型:淡香味,麥香味

壯饃原料

牛肉(或羊肉)、粉條(或粉皮)、麵粉

壯饃調料:蔥、姜、鹽、料酒、醬油、五香粉、味精、香油

壯饃做法

1、麵粉1/3用開水燙勻,冷卻後和成燙麵團,2/3用清水和成麵團,然後將兩種麵團和在一起,揉勻,醒30分鐘。 2、牛(羊)肉切成綠豆大小的粒,用刀粗略剁成肉餡;粉條(粉皮)用溫水浸泡回軟,

切碎;蔥、姜分別切碎。 3、牛(羊)肉餡、粉條(粉皮)、蔥、姜,加鹽、料酒、醬油、五香粉、味精、香油拌勻成壯饃餡。 4、麵團揉勻,擀成圓片,放上拌好的餡,包裹好,做成厚度5-6cm、直徑約60cm的圓餅,

放平底鍋中用小火半煎半烙(就是比一般烙的方法用油多些),兩面金黃時即可。其他河南小吃  5 把面塊分成每塊重約600g的面劑,

推擀成直徑約22cm,厚3cm的圓形餅,上鏊勤翻轉,俗稱「三翻六轉」,烙得火均勻,皮色微鼓時即熟,周圍並有菊花形的毛邊。

吃法

舊時徐州人在過生日時或者其他有意義的場合,讓小孩老人吃兩口壯饃,表示身體健壯、日後能長得很壯實。現今徐州壯饃平時都不吃。一般只和(牛)羊肉湯一起搭配吃,

叫做羊肉泡饃。這種羊肉湯泡饃的吃法其實可能說明,不管是吃法還是做法、徐州壯饃的系屬西北飲食風格。[1]

參考文獻

  1. [1],下廚網, 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