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士達孔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士達孔拿
圖片來自WELOVEEASTVAN

士達孔拿英語:Strathcona)是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內一個住宅區,西接溫哥華市中心、東鄰克拉克大道、北臨溫哥華市中心東端、南面則與芒特普萊森特和前大北方鐵路(現為BNSF鐵路)的編組場為鄰。另外,市中心東端的廣義覆蓋範圍也包括了士達孔拿區[1]

Strathcona 是這座城市最早的街區之一。它擁有經過精心修復的排屋、鮮花盛開的花園和溫馨的前廊。

Strathcona 起源於 Hastings Mill 廠址周圍的棚屋和小型建築的集合,擁有獨特的人、歷史、土地利用和建築組合。

這是一個由房屋、公寓樓和宿舍組成的社區,鄰居們可以步行到街角商店,在公園裡打太極拳或在社區花園裡散步。儘管不斷有變革的壓力,但這是一個成功地生存和繁榮的社區。

Strathcona 包括以下社區:

  • 市中心東區
  • 福溪公寓

歷史

士達孔拿區前稱「東區」(East End),是溫哥華市內最早建立的社區之一[2]。東區發跡於喜士定磨坊一帶,而受惠於溫哥華作為全國鐵路西岸終點站的優勢,東區於往後年間亦迅速增長,逐步從布勒內灣往南拓展。到了1950年代,東區開始因為區內的士達孔拿小學而改稱士達孔拿區[2]。另一方面,隨著限制華人進入加拿大的《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華人稱之為「排華法」)於1947年被推翻[3]華埠再現生氣,連帶士達孔拿區也出現人口增長,成為華埠的住宅區,兩者亦逐漸結合成一個相輔相承的社區[4]

然而,市政府規劃部於1950年代計劃於士達孔拿區進行重建工程,以一穜穜一色一樣的公共房屋取代固有的獨立屋。華裔居民陳李和順(Mary Lee Chan)遂率領民眾組成士達孔拿區業主住客協會(Strathcona Property Owners and Tenants Association),爭取保留該區[5]。現時裕仁街、歌雅街、登利維街和積善街一帶的公共房屋便是當年計劃的僅餘痕跡。

此外,市政府當年亦開始研究於市內興建高速公路[6]市議會並於1967年宣佈具體計劃,當中來回8綫行車的南北向公路將取代卡路街的走綫[7],而東西向公路則大致於裕仁街和派亞街之間穿越士達孔拿區,兩者並於現裕仁街夾魁北克街西南處交匯[8]。 為了落實此計劃,當局需於華埠、士達孔拿區和煤氣鎮一帶清拆多座建築物,令該帶面目全非。該三區的居民和商戶於是聯手反抗公路計劃[9],並獲其它主流團體(如溫哥華貿易局)聲援,遂於1968年逼使市政府放棄計劃[7]。此舉不但成功挽救該帶的社區,更改變了溫哥華的城市規劃模式,為溫哥華日後的公共交通發展和市中心高密度化奠下基礎。

士達孔拿區逃過清拆命運後,於1968年獲聯邦、省和市政府撥款500萬加元以修葺區內的房屋、街道和行人路,以及建立新公園[2]

教育

士達孔拿區內有兩間小學,分別是士達孔拿小學(於1891年創辦),以及詩磨小學(於1900年創辦)。

人口

士達孔拿區的人口於2006年達11,920人,較2001年上升3%。13.5%的居民為19歲以下;23.5%介乎20至39歲;38.9%介乎40至64歲;24.0%居民為65歲或以上。43.9%的居民以英語為母語;以中文為母語的居民則有40.3%。家庭入息中位數為$15,558,而59.4%的居民為低收入戶。失業率為11.1%[10]

遺產

Strathcona 是溫哥華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建築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由於其獨特的建築風格組合,Pender Street 和Prior Streets、Campbell 和Jackson Avenues 以及Prior Street 以南兩個街區之間的區域被確定為1986 年溫哥華市遺產名錄中的特色區域。風格範圍從小型小屋和樸素的鄉土房屋到裝飾有精美支架和木瓦的大型「安妮女王」住宅。

一些重要的文物建築包括:

  • 斯特拉斯科納勳爵學校:建於 1897 年,是溫哥華最古老的校舍之一
  • 西摩第一學校:學校建於 1900 年,是溫哥華最古老的木製教學樓。
  • Seymour School No. 2:建於 1907 年,由 WT Whiteway 設計
  • 聖弗朗西斯澤維爾教堂位於 579 E. Pender Street,建於 1919 年。教堂曾是瑞典、希臘和烏克蘭教會的所在地,現在服務於華人-加拿大天主教社區。
  • 校長之家位於 Strathcona 學校對面的 Princess and Keefer,由校長 Gregory Tom 於 1900 年建造。

參考資料

  1. 2005/06 Downtown Eastside Community Monitoring Report (PDF). 10th Edition. City of Vancouver. Spring 2007 [2009-03-10]. 
  2. 2.0 2.1 2.2 History & Heritage. 溫哥華市政府. 2005-07-20 [2013-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09). 
  3. 唐人街的故事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6-17.,《Perspectives Online》,Amme Lau譯。於2010年4月5日查閱。
  4. City of Vancouver - Chinatown Revitalization Program - History of Chinatown. 溫哥華市政府. 2011 [2013-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5). 
  5. Mary Lee Chan: Taking on City Hall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3-12.
  6. Chinatown Historic District: The Vibrant Centre of an Evolving and Enduring Culture (PDF). 溫哥華市政府. 2009-02 [2013-05-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11-09). 
  7. 7.0 7.1 Yee, Paul. Saltwater Cit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Vancouver. Douglas & McIntyre Ltd. 2006: 第148–151頁. ISBN 155365174X. 
  8. Harry Rankin. The Case for Rapid Transit. 1971. 
  9. Downtown History & Heritage. 溫哥華市政府. 2008-08-12 [2013-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0). 
  10. [1], City of Vancouver community pro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