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士師記路得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士師記路得記》,作者: 許重一,出版: 中華聖經教育協會,頁數: 52,尺寸: 15x21cm,系列: 紮根聖經系列。

基督教[1]的《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新約》組成。《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來文(含亞蘭文)寫成,由猶太教教士依據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曆史資料。《新約[2]》一共27卷。

內容簡介

許重一牧師來自台灣,在美國長大。畢業於達拉斯神學院,主修教牧學,是一位中英文筆和講道俱佳的年輕牧者。自2002年起擔任曉士頓西區中國教會的主任牧師。這兩卷書使人看見人性在神面前真實的暴露,並更加認識神對人那永恆不變的愛。

書名:希伯來文「士師」的含義不僅是審判官,更包括軍事統帥、外交並行政領袖的地位。論權威,士師的權柄不亞於當代的王權,但是士師與王位或族長的地位不同。士師的職份不受領袖的血統或背景的限制,其地位的繼承與親子關係無關。士師的職位來自聖靈的揀選,經過拯救祖國的戰蹟證實之後而產生。因此中文聖經對這個特別的職份譯為「士師」,著重其軍事領導的地位,是別有用心的。從整體的背景來看,「救星」或「拯救者」是士師合適的意義。本書的書名來自士師的事蹟,拉丁文、希臘文譯本都是採用「士師」的稱呼來為本書取名。

作者、寫作日期:士師記沒有記載誰是本書的作者,猶太人傳統法典他目耳(Talmud)認為是撒母耳。書中的證據顯示作者熟悉當代情形,例如「耶布斯人仍住在耶路撒冷……直到今日」(士1:21)。我們從撒母耳記下5:5-9得知,大衛王在大約1004B.C.便擊敗了寄居在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書中並有「以色列中沒有王」(士21:25)的記載,表示寫作日期應是在掃羅登基之後。這些證據支持撒母耳、或是他的先知學徒為作者的可能性。有部份學者認為士師記18:30提到「遭擄掠的日子」是指722B.C.以色列亡國的經歷,因而把寫作日期定在以色列人流亡的時期。但是這樣的看法不符合作者在書中一再顯示對士師時代精密的瞭解。因此「遭擄掠的日子」有可能是日後文書加添的筆記,或是指士師時代受非利士人侵略(參詩78:61)的時期。若是如此,士師記的寫作日期應是在王國時代的初期,大約在1043B.C.(掃羅王登基)和1004B.C.(大衛擊敗耶布斯人)之間。

主旨、目的: 士師記是一本以色列歷史神學的教科書,敘述以色列人在約書亞之後因不順服神而遭遇的慘痛經驗,並耶和華如何使用祂所揀選的士師來施行拯救。本書的主旨在指出以色列人背叛神的惡性循環,但是神因為祂自己的信實和憐憫,按著祂所立的約,以愛心管教祂不順從的兒女。

重要性: l 士師記中記載的惡性循環警惕信徒當家庭、社會離棄神時所必面臨的危機。

士師記表現出耶和華對以色列人的愛和祂奇妙的大能,在最黑暗的時刻為祂的子民興起拯救。

士師記挑戰現代人的領袖觀念。神不看重一位領袖的學歷、背景、恩賜,祂所看重的是一顆謙卑順服的心。

士師記提醒今日信徒自我中心的危險。人若不順從神所賜的真理,而個人只作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事,混亂是必然的後果。

路得記

書名:路得記的書名來自書中的主角,路得。她的名字可能是「友誼」的意思。

作者、寫作日期:此書本身並未記載誰是本書的作者,猶太法典他目耳(Talmud)記載撒母耳為作者,但是這不太可能,因為大衛王的名字在書中出現(得4:16,22),而撒母耳在大衛為王前已先過逝(撒上25:1)。書中內容顯示作者深知古時的習俗(脫鞋為交易是一項很早就失傳的習俗),並且一位晚期的作者一定不會在書尾的家譜中遺漏以色列國黃金時代的所羅門王的名字。因此本書寫作日期應是在1010B.C.(大衛登基)和970B.C.(所羅門王登基)之間。

主旨、目的:按猶太人的傳統,路得記是五旬節慶祝會中必讀的經文。因為路得結親的時候正是簸大麥、收莊稼的時候(得3:2;出23:16)。路得記是一篇極美的文學作品,全書的中心點在於救贖的盼望,書中的背景是士師時代個人任意而為的混亂。耶和華顯示出祂的忍耐和出人意外的恩典,如何藉著一個人的信心與順服來為以色列全家設立大衛王,更藉著這故事,預表神的愛子將在日後成為全人類的祝福與贖罪祭。

重要性:

神的祝福來自祂自己奇妙的恩典和祂子民甘心樂意的順服。

真正的信心顯明在逆境之中。

耶和華的救贖不僅是為一、兩個人自己的得福,乃是要藉著自己領受的福份使別人歸主。

耶和華不看重人的外貌、血統、地位,祂重視的是我們的心。

主絕不會忘記我們面臨的苦難,祂總是會按著祂的時間拯救我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