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經邏輯學
《墨經邏輯學》,探討《墨經》邏輯體系和重要思想論著。沈有鼎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出版。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序、導言、正文6章和結論,共5.6萬字。意在詁解《墨經》中有關邏輯學文字,糾正以往注釋中的錯誤,在此基礎上揭舉《墨經》的邏輯體系和重要邏輯思想。第1章《墨經》的認識論,指出《墨經》認為人的認識過程有知(材)、慮(求)、知(接)、智(明) 4個要素。《墨經》的認識論是對當時一些具體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唯物的反映論。第2章「說」和「辯」的目標和功用,認為中國古代的邏輯學是首先作為辯論術而發展起來的,《墨經》強調「辯」的意義,辯的對象是「佊」(即一對矛盾命題),「辯」是兩方所爭論的題目。第3章「指」和「名」,指出古代中國哲學家常把概念和表達概念的詞項一概稱為「名」,而《墨經》則只稱詞項為「名」。從外延上把名分為達、類、私3類,認為除私名外任何名都不能看作專「謂」一件東西。注意到二名並舉的形式,如「牛馬」。「牛馬」既不等於「牛」,也不等於「馬」,又不等於任何第3名(如「羊」)。第4章「辭」和同異,認為《小取》篇所講的「以辭抒意」中的「辭」即命題、語句,「意」即判斷。判斷的肯定和否定是對現實事物的同和異的反映,書中詳細討論了《墨經》對同、異的多種區分。第5章「說」和「辯」的原則及個別方式,認為《小取》篇所講的「以說出故」中的「故」是根據、理由,「說」就是把一個「辭」所以能成立的理由、論據闡述出來的論證。「故」、「理」、「類」是立辭必備時3個因素,其聯繫又做如下說明:
宗——所立之辭,結論;
因——故,小前提;
喻體——理,大前提,演繹推論;
喻依——類,類比推論。
書中分述了假、止、效、譬、擢、侔、援、推8種論證方式以及推論的各種謬誤。第6章思想戰線上的《墨經》,闡述《墨經》的作者運用邏輯學同「辯者」等各家所展開的論爭。認為《墨經》的邏輯學總結了古代科學成就,並推動了科學的發展,是中國學術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其水平「不在古代希臘、印度邏輯學之下」。本書把《墨經》邏輯學的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作者簡介
沈有鼎(1908—1989),中國現代邏輯學家、哲學家。早年留學美國、英國。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還著有《兩個語義學悖論》、《所有有根類的類的悖論》等。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書籍,是思維的結晶,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源泉,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名著,則是書籍中的精華[1]。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墨經邏輯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移至 ↑ 100部科普經典名著,豆瓣,2018-04-26
- 移至 ↑ 工具書及其分類,豆丁網,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