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利姆一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塞利姆一世(奧斯曼土耳其語:سليم الأول,土耳其語:I. Selim,英語:Salim I;1467年-1520年),一譯薩利姆,全名塞利姆·本·巴耶濟德·本·穆罕默德·本·穆拉德。奧斯曼帝國第9任蘇丹(1512年-1520年在位)。奧斯曼帝國第8任蘇丹巴耶濟德二世的幼子,因以嚴峻手段治國被稱為「冷酷者」(the stern)。
主要作品
他本人也是一位詩人,有用波斯語創作的詩集傳世,其作品1904年曾在德國出版。塞利姆的詩作中有一句令世人印象深刻: 「一張地毯足夠兩個蘇菲派信徒棲身,這個世界卻小得容不下兩位國王。」
軼事典故
性格 塞利姆性格暴躁,因為自己對軍政事務嫻熟而對臣下要求十分嚴格,動輒罷免甚至處死官員,例如一個宰相就因為在御前開了個不謹慎的玩笑惹來殺身之禍。不過總體而言塞利姆是一個賞罰分明的君主,他對大臣的封賞十分慷慨,因而官員們雖然深感「伴君如伴虎」,仍然願意冒隨時被殺頭的風險繼續侍奉他,朝廷的活力由此得到保持。 塞利姆重視以法治國。他不僅將哈乃斐派定為官方教法學派,還以伊斯蘭法院為基礎,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完善的司法制度。
立儲 奧斯曼帝國始終未能解決皇位繼承制度建設的問題,儘管歷代蘇丹中不乏雄主,但無不在身後事上昏招迭出,做出許多令後人匪夷所思的舉措。塞利姆解決皇位繼承問題的做法也很是讓人瞠目結舌:一生殺人如麻的他把屠刀揮向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在仔細考察二十多個皇子的綜合素質以後,塞利姆選定艾謝·哈夫莎哈通所生的蘇萊曼為皇太子,其他人全部處死。這一回真主安拉很給塞利姆面子——蘇萊曼不僅健康地活到了父親去世以後,而且成為了被歐洲人冠以「the Magnificent「尊號的偉大君主。
人際關係
父親:巴耶濟德二世(1448-1512),奧斯曼帝國第8任蘇丹(1481-1512)。 兄弟:艾哈邁德;考爾庫德;塞黑沙赫;阿勒姆沙赫 妻子:艾謝·哈芙莎蘇丹(1479-1534),原為格魯吉亞族的後宮女奴。蘇萊曼一世的生母,奧斯曼帝國第一位蘇丹皇太后(1520-1534)。 兒子:[[]]蘇萊曼一世
人物爭議
關於塞利姆一世的死因,目前史學界仍有爭論,多數學者認為他由於頻繁出征需經常騎馬,可能感染了炭疽。這種疾病可能直接導致他的死亡,也可能使皮膚病變遷延不愈最終轉化為皮膚癌。另有少數學者認為當時的宮廷御醫曾給予塞利姆有害的藥物致使他患嚴重的皮膚病甚至中毒死亡,但這種說法尚未有證據支持。[1]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塞利姆(一譯薩利姆)的生母艾謝皇太后,是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的土耳其部落之一杜勒卡迪爾的酋長之女。據史料記載,他本人身材高大魁梧,早年受過良好的教育,武藝和政略都十分出眾。 按照奧斯曼帝國的傳統,塞利姆成年後到首都伊斯坦布爾以外的地區任職。塞利姆的父親巴耶濟德二世曾先後派他往特拉布宗和巴爾幹半島的斯梅德雷沃擔任總督近30年,還曾命其率領耶尼切里軍團出徵信奉什葉派的波斯薩非王朝。這次成功的軍事行動為塞利姆博得「耶烏茲」(即勇士、剛毅者)的稱號。 奪取王位
兄弟鬩牆 巴耶濟德二世有5個兒子,到1512年前,只有3子健在(塞黑沙赫於1511年,阿勒姆沙赫於1512年分別去世),即艾哈邁德、考爾庫德與塞利姆。巴耶濟德二世與大臣傾向主張和平與團結的艾哈邁德;烏里瑪階層傾向喜歡伊斯蘭科學、詩歌、音樂的考爾庫德;英勇好戰的塞利姆則得到了耶尼切里軍團及歐洲前線總督們的支持。不過,塞利姆無情冷酷的手段受到巴耶濟德二世及政府中任何派別的多數人的反對。 1507年之後,王位的爭奪表現在艾哈邁德與考爾庫德之間,他們都希望獲得儘量接近伊斯坦布爾的總督職位,並互相爭鬥。但塞利姆在長期的軍事活動中得到耶里切尼及克里米亞汗國韃靼人的支持。 1509年9月,伊斯坦布爾發生地震。恰逢此時,東線作戰獲勝的艾哈邁德班師回朝。巴耶濟德二世深恐兒子挾兵篡位,禁止艾哈邁德及部隊入城。塞利姆認為局勢對自己不利,便在色雷斯起兵叛亂,但被巴耶濟德二世打敗,只得逃往克里米亞。1512年,塞利姆在耶尼切里的支持下捲土重來,擊敗艾哈邁德。其後塞利姆挾勝利餘威武力奪取奧斯曼帝國的舊都埃迪爾內,迫使巴耶濟德二世在1512年4月25日退位,塞利姆成為奧斯曼帝國第9位蘇丹,稱塞利姆一世。 退位之後,巴耶濟德二世前往其出生地德莫提卡島,計劃在那裡度過餘生。不料在即將抵達目的地之際,巴耶濟德突然身亡,距其退位僅一月(5月26日)。有史學家懷疑是塞利姆指使的醫生所開的藥物,導致了他的死亡。
鞏固王位
塞利姆在耶尼切里軍團的幫助下成為了蘇丹,但他繼位後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感謝該軍團的軍官們,而是清除他們,換上自己信任的班底。 塞利姆成為蘇丹後,艾哈邁德和考爾庫德因怕被指仍心懷王位而逃跑,塞利姆卻邀請他們回到國內。兩位兄長相信了他回到了帝國,塞利姆冊封艾哈邁德為科尼亞總督,考爾庫德為馬尼薩總督。不過數月之後,他便派兒子阿勞德丁進攻兩位兄長,同時把兩位在兄長留在伊斯坦布爾的直系親人全部屠殺。隨後親自率軍出征,經過一段時間的戰鬥,相繼擊敗並殺死了二人。 考爾庫德和艾哈邁德相續戰敗被殺,至此塞利姆才放心的坐在蘇丹之位上。
第一次東征 兩位兄長死後,塞利姆對內鎮壓異己,僅在1513年末,即有什葉派突厥人凱茲萊巴什(Kizilbash,即紅頭巾)支派的4萬餘人被斬首。 此外,他在即位不久後便發動了首次東征,目標的波斯、阿塞拜疆地區的薩法維帝國,作為一個什葉派伊斯蘭帝國,薩法維帝國一直和遜尼派的奧斯曼帝國處於敵對之中,但是塞利姆的父親巴耶濟德二世更多注重內部的發展,是以雖然有對薩法維帝國進行戰爭,但規模不大。塞利姆不同,他首先和馬穆魯克王朝結成同盟,然後在帝國內部屠殺了大批什葉派教徒,之後才率軍出征,他與薩法維帝國的沙阿伊斯瑪儀一世親自率領的軍隊在安納托利亞東部交戰,伊斯瑪儀大敗撤退,塞利姆一路追擊。伊斯瑪儀為了阻止塞利姆的追擊,不得不沿路採取焦土政策,也就是拆除沿路所有的城市,以使塞利姆無法補給。 伊斯瑪儀的辦法取得了成效,塞利姆軍隊的糧草逐漸不續,每個士兵能分到的食物,每天都在減少,他們開始鼓譟,要求返回伊斯坦布爾,但是塞利姆不同意,他處決了所有反對繼續東進的人。1514年8月,塞利姆的軍隊,到達薩法維帝國的首都大不里士,伊斯瑪儀退無可退,只好再度與塞利姆交戰,結果死傷上萬,自己也受了重傷(查爾迪蘭戰役)。大不里士被並攻占,當地的學者、藝術家、手工業者和商人,被塞利姆強遷至伊斯坦布爾。不過大不里士同樣沒有糧食,而隨着冬季的來臨,塞利姆決定退出該城,退至高加索地區的卡拉巴格過冬。這裡曾經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兒西征時選擇的過冬之地。不過這一年的冬天尤其寒冷,許多士兵被生生凍死,塞利姆無奈只得再退一步,進入安納托利亞的阿馬西亞。此時薩法維帝國派人來求和,結果被囚禁。顯然塞利姆希望天氣轉暖後繼續攻打薩法維帝國。這讓士兵們再度爆發不滿,結果依然是很多反對者被屠殺,此次還牽涉進了當時的大維齊爾,他被塞利姆以不能保持軍團的穩定處決。 1515年初,塞利姆見軍團士氣確實太低,終於放棄了東征。此時他意識到要征服薩法維帝國,必須先控制其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那些小國,以沿長補給線。
第二次東征 第二次發生在1515年6月,塞利姆率軍進攻奧斯曼帝國與薩法維帝國之間最小的一個國家杜爾戈地爾,杜爾戈地爾的一位王子在戰前投靠了塞利姆,幫助他攻下己國首都。接着塞利姆開始攻打庫爾德斯坦,不過這個國家位於烏爾米耶湖至幼發拉底河之間,地形複雜。塞利姆反覆考量後,認為要征服該地需要大量的兵力,於是最終改而要求這個國家附庸奧斯曼帝國。庫爾德斯坦的首腦很快答應了塞利姆,周邊一些部落也隨之歸降。這讓塞利姆控制了從安納托利亞進入波斯的路線,他很快切斷了西方到薩法維帝國的貿易。
第三次東征 主詞條:達比克草原戰役、瑞達利亞戰役 第三次東徵發生在1516年,也是這次東征使塞利姆成為了世界上永遠不會被人們忘記的君主。這次東征之前,他考慮了很久,是要攻打薩法維帝國還是馬穆魯克王朝。此時馬穆魯克與葡萄牙在紅海已經進行了十餘年的戰爭,爭奪的是紅海進入地中海的陸地路線。
1516年春天,塞利姆在還沒有完全作出決定的情況下便領軍從伊斯坦布爾進入安納托利亞,他的行動引起了馬穆魯克的警覺,馬穆魯克的首腦加里想到與其被動的防守,不如主動的進攻,於是他出兵從埃及向安納托利亞進發,不過他這一舉措,反而幫助塞利姆下了決定攻打馬穆魯克。很快加里戰敗身死,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挺進馬拉迪亞,此時馬穆魯克各地的軍官竟然向塞利姆寫信,表示願意幫助他。所以塞利姆能以驚人的一年時間就占領了在埃及和敘利亞統治了三百餘年之久的馬穆魯克王朝的大部分土地。 到1517年初,馬穆魯克僅保有埃及地區的土地,此時其首腦圖曼貝伊想盡辦法組織了一支軍隊,試圖在西奈半島抵擋奧斯曼帝國的大軍,但只一天便戰敗,二萬五千名馬穆魯克士兵被屠殺。之後塞利姆只用了三天時間就攻占了開羅。此後不久亞歷山大淪陷。塞利姆仍然像當初攻占大不里士時一樣,將能人們遷入伊斯坦布爾。 埃及全境很快進入塞利姆的統治範圍,馬穆魯克王朝控制下的阿拔斯王族後裔、傀儡哈里發穆泰瓦基勒(1466~1543)被俘獲,塞利姆從其手中獲取哈里發職位,從而成為伊斯蘭教正統派的領袖。 原馬穆魯克王朝統轄的埃及、敘利亞、希賈茲、巴勒斯坦成為帝國屬地。麥加的世襲統治者謝里夫專程前往開羅,向塞利姆贈送聖城鑰匙,表示臣服。從此,帝國屬地各清真寺伊瑪目在每星期五聚禮的「呼圖白」中,開始增加了為塞利姆祈禱、祝福的內容,稱其為「兩地(即奧斯曼帝國位於亞洲和歐洲的領土)的主人」、「兩海(即印度洋、地中海)的蘇丹」、「兩聖地(即麥加、麥地那)的僕人」、「勝利的皇帝」。 1517年,塞利姆一世還派海軍入侵紅海沿岸,占領蘇丹的薩瓦金、阿比西尼亞的馬薩瓦和達赫拉克群島。
在位晚期 征服馬穆魯克王朝以後,塞利姆的身體開始迅速惡化,所以沒有了第四次東征。不能再作戰,塞利姆便開始專注於內政,他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設立了專門的軍官訓練學校,為帝國培養更多優秀的軍事人才;二是,建立新的王宮:亞里考茲克宮;三是擴大巴耶濟德二世時期建立的海軍隊伍。 1520年,塞利姆從伊斯坦布爾出發去埃迪爾內,沒有人知道他行動的目的,歷史學家們推斷他應該是要準備進軍匈牙利或者塞浦路斯、羅德島。當年9月他進入一個叫錫爾特的小村,在此病情驟然惡化,於9月2日病逝,年僅55歲。由其子蘇萊曼繼位,即被稱為「大帝」的蘇萊曼一世。[2]
為政舉措
政治 塞利姆即位後執行了祖父穆罕默德二世訂立的「弒兄法」,清除所有可能威脅其帝位的人物。他派軍追剿殘餘的皇室男性成員,翌年他的另一位兄長考爾庫德以及5個侄子均遭殺害。
軍事 塞利姆在位時期,對外持續用兵,擴張奧斯曼帝國版圖。1514年8月,他在幼發拉底河東岸的查爾迪蘭戰役中,大敗波斯的薩法維帝國軍隊,攻占其首都大不里士,並先後把安納托利亞庫爾德人和土庫曼人的一些公國併入帝國版圖。1516年8月,他在敘利亞阿勒頗以北的達比克草原戰役中,擊潰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軍隊,繼而於1517年1月的瑞達利亞戰役後攻占開羅,滅馬穆魯克王朝。原馬穆魯克王朝統轄的埃及、敘利亞、希賈茲、巴勒斯坦成為帝國屬地。 塞利姆滅亡馬穆魯克王朝後,控制了印度到地中海的紅海商路。他極為重視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的霸權,命令在伊斯坦布爾金角灣興建新船廠,打造了150艘戰艦,為其海上擴張打下基礎。1525年,奧斯曼人重建蘇伊士海軍基地;5年後,奧斯曼人已在印度洋站穩腳跟,在阿拉伯海的交通要衝巴士拉建起了新港口和艦隊。 為了與新興海軍強國西班牙爭奪西地中海霸權,塞利姆極力爭取盤踞在阿爾及爾和突尼斯的穆斯林海盜的幫助。在北非海盜首領烏魯茲·雷斯死後,其弟席茲爾·雷斯(即巴巴羅薩·海雷丁)向塞利姆求助,將阿爾及爾獻給奧斯曼帝國,得到了援助。席茲爾在蘇萊曼一世時代成為了「最偉大的奧斯曼海軍將領和穆斯林英雄」。 文化
宗教 馬穆魯克王朝滅亡後,塞利姆一世獲取了哈里發的職位,成為伊斯蘭教正統派的領袖。 帝國奉遜尼派教義為國教,以哈乃斐學派教法為立法、司法的準則。
藝術 塞利姆一世和他的祖父和父親一樣,他愛護學者,鼓勵學術研究,經常隨侍其左右的不乏哲學家、史學家和文人學士。
歷史評價
塞利姆從做王子時就一直在對外作戰,那時周邊的國家無不驚恐,擔心第二個「飲血者」穆罕默德二世(1451年—1481年)的出現。成為蘇丹後他又擊敗了薩法維帝國,把帝國的勢力拓展到安納托利亞的最東端;又征服了強大的馬穆魯克王朝,將埃及併入帝國的統治,但是他僅僅統治了八年便即去世,沒有成為第二個飲血者,但人們給了他更鏗鏘的稱號——征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