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基耶斯洛夫斯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基耶斯洛夫斯基

來自360的圖片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1941年6月27日一1996年3月13日),出生于波蘭華沙,波蘭導演、編劇,畢業於洛茲電影學院。

在1966年,執導個人首部短片《電車》 。1971年,執導劇情短片《工廠》 。1974年,擔任愛情短片《初戀》的導演 。1976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生命的烙印》 。1979年,執導劇情電影《影迷》,該片獲得第1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1984年,執導劇情電影《永無休止》 。1988年,執導犯罪電影《殺人短片》,該片獲得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 。1991年,執導劇情電影《兩生花》,該片入圍第4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993年,執導劇情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該片獲得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1994年,憑藉劇情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白》獲得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同年,執導劇情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紅》,該片入圍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

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臟衰竭在波蘭華沙去世,享年54歲。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 外文名稱:Krzysztof Kieslowski
  • 別名:克日什托夫·奇斯洛夫斯基、古茲托夫·奇士勞斯基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波蘭華沙
  • 出生日期:1941年6月27日
  • 逝世日期:1996年3月13日
  • 星座:巨蟹座
  • 身高:184 cm
  • 畢業院校:洛茲電影學院
  • 職業:導演、編劇
  • 代表作品:殺人短片、十誡、兩生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
  • 主要成就: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 第1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第36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人物履歷

1966年,執導個人首部短片《電車》 。

1971年,執導劇情短片《工廠》 。

1974年,執導愛情短片《初戀》,該片他用兩年的時間關注了一對情侶的生活 。

1976年,擔任劇情短片《醫院》的導演 ;同年,執導由傑基·斯圖爾、馬里斯斯·德莫喬斯基、斯坦尼斯瓦夫·伊加爾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生命的烙印》,這是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執導的首部電影。

1979年,執導由傑基·斯圖爾、莫格莎塔·札柯夫斯卡、艾娃·珀卡斯合作主演的劇情電影《影迷》,該片獲得第1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

1981年,執導由勃庫斯洛·林達、塔德烏什·羅姆尼斯基、承轎旋比涅尤·扎塔西奇斯聯袂主演的劇情電影《機遇之歌》,該片講述了一個在醫學院讀書的波蘭青年,因父親病故而決定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的故事 ,影片在軍事法公布後就慘遭禁映,直到1987年才重映 。

1984年,執導由格拉齊娜·扎波羅夫斯卡、瑪利亞·帕庫爾尼斯、亞歷山大·巴爾迪尼合作主演劇情電影《永無休止》,該片講述墊兵遙了一個律師本應為因組織罷工而被捕的團結工會積極分子辯護,後來他不幸於出庭前死去的故事 ;後來,該片沒有公映機會 ;之後,他在克日什托夫·皮斯維茲的建議下拍攝電影《十誡》 。

1988年,執導由格拉齊娜·扎波羅夫斯卡、奧拉夫·盧巴申科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愛情短片》;同年,執導由三個相互交切的故事組成的犯罪電影《殺人短片》,該片獲得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 ;隨後,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攝由10部電視電影短片組成的劇情電影《十誡》 ,該片取材於《聖經-出埃及記》,講述了以波蘭背景的十個現代故事 ;後來,這部影片的成功,他得到了法國電影公司的資助 。

1991年,執導由伊蓮娜·雅各布、哈麗娜·格雷格拉謝夫斯卡、卡里娜·謝魯斯克聯袂主演的劇情電影《兩生花》 ,該片講述了兩個同樣名為薇羅尼卡的少女之間存在神秘感應的故事 ,入圍獲得第4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

1993年,執導由朱麗葉·比諾什、貝努特·里格恩特、弗羅倫斯·派梅爾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 ,這是"藍白紅三部曲"第一部 ,講述了不幸失去丈夫和孩子的茱莉面對丈夫之前對她的不忠,她要所接受的新的生活的故事 ,獲得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之後,該片被《帝國》(英國電影雜誌)評選為"影史百大非英語電影"第14名 。

1994年,執導由澤比紐·扎馬洲斯基、朱麗·德爾比、傑基·斯圖爾聯袂主演的劇情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這是"藍白紅三部曲"第二部 ,講述了卡羅爾被妻子拋棄後想要掙錢和妻子破鏡重圓的故事 ,他憑藉該片獲得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同年,執導由伊蓮娜·雅各布、塞繆爾·勒·比漢、讓-皮耶·羅利特聯合主演劇情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紅》,這是"藍白紅三部曲"第三部 ,講述了女學生瓦倫丁與法官之間的微妙感情以及法律學院畢業生奧古斯特與女友之間的愛情故事 ,入圍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 ,他憑藉拒員該片入圍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

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臟衰竭在波蘭華沙去世,享年54歲。

人物評價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悲觀主義、懷疑主義的世界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創作,使其成為通過電影語言來探討人性以及生命的終極價值的電影導演 (《電影畫刊月刊》評)。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作為一位偏愛思想哲學和社會問題的電影藝術家,他堅持在電影作品中討論宏大問題:自由、平等、愛、正義、死亡等。他擅長把這些大問題和特定社會語境中的個體生活細節相結合,能以超常的編劇能力在人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細節和情景中編織出驚心動魄的生活事件 (《東方早報》評)。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絕大部分作品都着重於強調人類的精神困境和終極價值的追求,展示出他對人生和社會的審視。在他的影片中,既有表現主義的目標,也可以找到紀實的風格,他的電影形式極具特色,他善於細節的捕捉,以悲情主義色彩為影片基調,悄無聲息地將象徵手法融入影片中,他的每一部影片都在尋求更完美的表現形式 (《電影文學》評)。

後世紀念

2006年,為了悼念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十周年,法國方面發行了其1991年的影片《兩生花》、《藍、白、紅》三部曲,以及短片集《十誡》的紀念版DVD。此外,在波蘭、法國、英國等地均舉行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影展、圖片展、講座等各種紀念活動 。

2011年,為紀念波蘭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誕辰70周年、逝世15周年,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國際影展"向大師致敬"單元中,放映他的的6部作品,其中包括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藍白紅三部曲之白》《藍白紅三部曲之紅》三部曲,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首次在大銀幕上和上海觀眾見面 。[1]

參考文獻

  1. [1], 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