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埔寨火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埔寨火龍

埔寨火龍是豐順縣埔寨鎮村民鬧元宵的獨特傳統節目。據《豐順縣誌》記載,早在清乾隆六年 (公元1741年),埔寨鎮就有火龍表演的習俗。每年元宵之夜舉行火龍表演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祥和吉利、歲歲平安。火龍表演吸引周邊數萬名群眾前來觀賞,如此盛況幾乎年年如是,世代相傳。

「埔寨火龍」曾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慶典活動。2008年6月,「埔寨火龍」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08年11月,埔寨鎮被國家文化部授予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殊榮。

基本內容

中文名:埔寨火龍

起始時間:清乾隆六年(西元1741年)

節日內涵:慶豐收迎新歲、風調雨順百業興旺

活動地區:南粵蓮花山脈赤嶺(今埔寨鎮)

遺產類型:傳統舞蹈

藝術歸類:獨特傳統節目傳統藝術

相關節日:元宵節

其他叫法:燒龍,燒火龍

遺產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神話和傳說

埔寨火龍這個具有濃郁民間風情的傳統藝術,始於清乾隆六年(西元1740年),民間流傳着很多神話和傳說,最有名的有以下兩種:

神話:相傳在遠古的時候,東海龍王的第21今孫子叫濁龍,被父派到南粵蓮花山脈管轄赤嶺(指現今埔寨一帶)。濁龍上任後,胡作非為、魚肉百姓,把這個地區搞得烏煙瘴氣。群眾忍無可忍,只好向老龍王告狀,於是龍王命其小女清鳳,佩上龍劍趕趕南粵。一日,清鳳趁濁龍醉酒如泥時殺死了他,將其斬成龍頭、龍頸、龍身、龍尾四段,然後帶回斬下的龍頭向父王稟報。留下其餘三段,變成現今埔寨的「龍身」崬、揭陽的「龍尾」、揭西(與埔寨交界處)的龍頸。於是埔寨人民的祖先把這古老的民間故事,巧妙地通過「燒火龍」的形式,作為鬧元宵的文藝活動,代代相傳。

傳說:相傳很久以前,豐順地方來了條火龍,混身噴火,興妖作怪,從此,土地乾裂,禾苗枯死,農民心焦如焚。這時,一對年輕夫妻挺身而出,帶領大家鑿山引水。然而,水通了,火龍又來了,它張開血口,噴出烈火,燒死年輕夫婦,烤乾了水的源頭。年輕夫婦留下男孩張共,繼承父志,到峨眉山求仙學法。三年後歸來,與惡龍苦戰三天三夜,用神火將惡龍燒死在洞裡,他自己也力竭身亡。從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當地人民為紀念張共,慶祝豐收,每年元宵之夜要舉行燒龍活動。年復一年,形成風俗。

製作方法

「火龍」的製作方法,起初是用竹篾做成龍的軀體,再裱上白紙,塗上顏色, 就成一條簡單的龍的形象,再用硫磺、白硝、木炭製成的火藥,做成「土火箭」,還有吐珠、轉花、大犁等不同式樣的煙花,安裝在龍的全身。到了元宵晚上,外地的觀光客和方圓幾十里群眾,從四面八方擁到這裏來,觀看燒火龍這個精彩表演。真是「萬民同樂城不夜,銀花溢彩景長春」的情景。

「燒火龍」經過幾百年來藝人不斷的研究改進,如今火龍由原來丈把長,發展到30多米長;煙架也由原來五、七架,發展到多的有13架,高達15米,特別是「禹門」,已失傳了60多年,重新挖掘出來,進行藝術加工,為發展民間藝術,作出了新的奉獻,製作工藝也進一步提高。

八十年代期間,「巨型火龍」曾先後到梅州、廣州、深圳、肇慶、漳州、福州等地表演,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且多次由中央電台台,廣東電視台拍攝實況播放。而前幾年來更曾受台灣邀請,到台灣進行表演,利於促進大陸與台灣的聯繫,豐順埔寨火龍現已聞名全國,甚至於全世界。1992年元宵節,在深圳香蜜湖燒「火龍」、「煙架」、「禹門」,觀眾數萬,盛況空前,全場喝彩。一位來自黑龍江省的觀眾說;「全國各式各樣龍的表演我絕太多數都看過,今天才看到表演火龍,真是一次大飽眼福。表演者上百個,勇士赤膊上陣操作,奇麗輝煌,光彩奪目的火光中表現得勇敢強捍,場面壯觀驚險,表演獨特,真了不起啊」。他還請藝人介紹製作火龍的過程。

為結合慶典活動,在表演各項節目前,先燃放「彩門」,這又是藝人的重要創新之一。彩門上有龍、風、大紅燈、橫額、對聯(這些東西在燃放時才精彩出現)燃放時,首先來一個「老鼠游梁」(是用火箭製成的),它由主席台點燃後,飛速向前射中彩門上的導火線,頓時,彩門上放出豔麗的火花,龍、風騰舞。接著是紅燈、橫額,對聯,伴隨著五彩珠燈,徐徐飄落,一個個金光大字顯眼注目。

發展

台灣火龍在1998年開始,由苗栗市長邱炳坤倡導,[1]做為該市元宵節重要慶祝活動,台灣的火龍用稻草編成。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豐順縣文化館獲得「埔寨火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參考文獻

  1. 豐順埔寨火龍,騰訊網,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