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埃里克·羅麥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被認為是法國戰後新浪潮運動的主將

埃里克·羅麥爾,(Jean-Marie Maurice Scherer,1920年4月4日- 2010年01月11日),出生於法國南錫,電影導演、編劇。曾為《電影手冊》影評人和主編,被認為是法國戰後新浪潮運動的主將[1]

在新浪潮諸導演中,侯麥當屬大器晚成的一類。侯麥49歲時以《我與慕德的一夜》,受到國際影評人的熱烈喝彩,由此,侯麥以幾乎始終如一,幾近固執的簡約和散淡風格,開始了他漫長的電影之旅。由此,侯麥以幾乎始終如一、幾近固執的簡約和散淡風格,開始了他漫長的電影之旅。喜愛侯麥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喜歡他的簡約。對於如今的影迷來說,侯麥的魅力在於簡約雋永的影像風格,兼具文學氣息與人生哲理的精妙對白,還有,敏感、脆弱、優柔的主人公們[2]

埃里克·侯麥迄今導演了52部電影。13次在3大電影節獲獎。2001年威尼斯電影節授與他終身成就獎。2010年1月11日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9歲[3]

別名:侯麥或羅默 。  代表作品:《獅子星座》。

生平簡介

像法國不少「新浪潮」導演一樣,侯麥在開始導演生涯前是一位著名電影評論家。他在法國《電影筆記》雜誌擔任了將近10年的編輯及影評人,以犀利筆鋒寫了大量電影批評文章,對羅西里尼雷諾阿溝口健二等大師的作品有着精闢的見解。他認為,就像編劇用筆寫作一樣,導演應該用攝影機來創作。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電影「作者論」(auteurism)的核心論點。他還與人合寫了研究希區柯克卓別林的專著,開啟了以「作者論」研究電影的先河。

在法國「新浪潮」導演當中,侯麥的出道是最遲的,他在將近不惑之年時,才開始執導拍攝第一部劇情長片《獅子的標記》(1959年),該片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但卻沒有引起影壇的關注。1962年至1972年間,侯麥在電視台工作,在工作之餘完成了他第一個電影系列《六個道德故事》的拍攝計劃。這是根據他撰寫的同名劇本集改編而成的,6部影片的內容都圍繞着友誼、愛情、道德等相關命題。頭兩部片《蒙梭街麵包店的女孩》(1962)及《蘇珊的愛情事業》(1963)都未引起太大反響;第三部《女收藏家》(1967)獲得了票房的成功及評論界的歡迎;第四部《慕德之夜》(1969)再獲好評,並榮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原著劇本」兩項提名。此後的第五部《克萊兒之膝》(1970)和第六部《午後之愛》(1972)使侯麥的國際知名度進一步提升,成為法國最重要的「作家導演」之一。

1981年到1987年間,侯麥完成了他的第二個電影系列《喜劇與諺語》,作品包括:《飛行員之妻》(1981)、《好姻緣》(1982)、《沙灘上的寶蓮》(1983)、《圓月映花都》(1984)、《綠光》(1986)及《我女朋友的男朋友》(1987)。這7年間,侯麥的電影作品在國際上屢屢獲獎。《圓月映花都》女主角扮演者獲得威尼斯影展「影后」榮銜、《綠光》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他的藝術生命達到了一個巔峰。《四季的故事》是侯麥最新的系列作品,以春、夏、秋、冬四季為背景,衍生出四部充滿哲理但又通俗平易的輕喜劇。同早年的侯麥電影一樣,《四季的故事》中充滿着「侯麥式」的恬淡。

主要作品

早期
1951年,《表演,或夏爾洛特和他的牛排》。
1959年,《獅子星座》。
1962年,《蒙梭的女麵包師》。
1963年,《蘇珊的職業》。
1967年,《女收藏家》。
1969年,《慕德家的一夜》。
1979年,《克萊爾的膝蓋》。
1972年,《午後的愛情》。
1976年,《O女侯爵》。

1980—1987年
1981年,《飛行員的妻子》。
1982年,《美滿婚姻》。
1983年,《沙灘上的寶蓮》。
1984年,《月圓之夜》。
1985年,《綠光》。
1986年,《萊奈特和米拉貝爾的四次奇遇》。
1987年,《我女友的男友》。

1989-1998年
1989年,《春天的故事》。
1992年,《冬天的故事》。
1995年,《夏天的故事》。
1998年,《秋天的故事》。

2000年以後
2001年,《貴婦與公爵》。
2004年,《三重間諜》。
2007年,《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

參考資料

  1. 現代電影中的新古典主義者. 搜狐. [2019-07-30].  已忽略文本「 埃里克·侯麥 」 (幫助)
  2. 埃里克·侯麥 Eric Rohmer. 豆瓣電影. [2019-07-30]. 
  3. 埃里克·侯麥 Eric Rohmer. 名人簡歷. [201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