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球軌道變化冰期調節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球軌道變化冰期調節器》,20世紀70年代論述天文因素對地球氣候影響的重要論文。1976年12月發表於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的《科學》雜誌第194卷第4270期上。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全文11頁,約合中文17 000字,分戰略部署、工作方法、地質時間序列、頻率範圍檢驗、時間範圍檢驗、檢驗結果解釋和概要等7部分。主要研究了天文因素對地球氣候的影響規律。選取非洲、澳大利亞和南極之間受後期地質和生物作用干擾較少的2個海底岩芯(RC11—120和E49—18)作為研究的基礎,這兩個岩芯堆積速率快(>3厘米/千年)、氣候記錄時間長(450000年),有利於解決20000年以內的氣候波動周期。測定了對氣候極為敏感的3個參數:浮游有孔蟲的氧同位素組成(σ18O);岩芯所處位置夏季海面溫度估算值(Ts),由放射蟲組合統計分析求得;Cy-cladophora davisiana的百分數(一放射蟲種的相對豐度)。並對米蘭科維奇(Milankovitch)等人的軌道資料進行了分析。通過地質資料和天文資料的頻率分析比較,發現500000年以來,地球氣候變化的周期23 000年、42 000年和近100 000年,分別與地球軌道的歲差(P),周期21000年、地軸傾角即黃赤交角(ε)周期約41 000年和軌道偏心率(e)平均周期93 000年近似。歲差(P)、地軸傾角(e)和軌道偏心率(e)對地球氣候的控制,在頻率曲線圖上分別為約10%、25%和50%。作者斷定了地球軌道幾何形狀的改變是第4紀冰期演變的基本原因。並預測了未來幾千年的氣候長期變化趨勢(忽略人為影響)是北半球冰川作用將擴大。

論文發表後立即得到了第4紀地質學家、冰川學家和氣候學家的廣泛關注,使冰期原因的天文說在米蘭科維奇研究基礎上向前更推進了一步。

作者簡介

作者J.D.海斯、約·伊姆伯、N.J.沙克爾頓,均系「氣候長期研究、製圖和預報計劃(CLIMAP)」的成員。海斯(J.D.Hays),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教授,拉蒙特—多爾迪地質調查所研究人員。約·伊姆伯(John Imbrie),美國布朗大學亨利·L.多爾迪研究所海洋學教授。N.J.沙克爾頓(N.J.Shackleton),英國劍橋大學第4紀研究室研究人員。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為一條詞目;古籍[1]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一部著作[2]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

視頻

地球軌道變化冰期調節器 相關視頻

地質學類-地質學
地質學專業導論 | 第四講--地質學人才培養(上)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籍和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2016-07-26
  2. 專著和論文哪個含金量高,搜狐,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