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圯橋進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圯橋進履

 

 

圯上敬履》是西漢司馬遷寫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其主要講述張良偶遇黃石老人,經過黃石老人的考驗獲得《太公兵書》的故事。

作品原文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今江蘇邳州)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作者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1]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為「二十六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相關典故

圯上敬履原名《圯橋三進履》,講的是漢初三傑的張良年輕時,在橋上遇到一個老人,老人三次約張良夜間都橋上見面,並把破破爛爛的鞋故意掉到橋下,讓張良撿來給他穿上。原來這個老人叫黃石公,張良通過他的考驗後,他授予張良兵法,使得張良在輔佐漢高祖劉邦時運籌帷幄,立下汗馬功勞。故事的寓意在於年輕人要心懷善良,不怕磨難,積極進取,終成大器。

關於《史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可司馬遷仍舊堅持完成所著史籍。

報任安書》曾對其《史記》做過評價:究天下之事,通古今之變告訴後人 要心懷善良,不怕磨難,積極進取,終成大器。

能成人傑,必得磨練。[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