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高原(袁明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在高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在高原》中國當代作家袁明秀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高原

侄兒從西安出發前,就在車子後備箱里裝載着他全部的騎行裝備。望着全套精良的騎行裝備,我驚訝的張大了嘴巴,良久,問侄兒:「我們是去高原啊,為啥還要騎行?」

侄兒笑笑:「一是喜歡,二是鍛煉,好久沒煉了。」

康定縣城,因為一首四川民歌《跑馬溜溜的山上》而為世人所知。康定城不光有浪漫的情歌,還有浪漫的夜色。夜色中的康定城美的夢幻,美的撩人,從折多山上一路呼嘯而下的折多河,在這裡將康定城區一分為二,清澈凌冽的河水劃破多情的夜,濤聲將整座縣城嚴嚴實實地包裹,五彩的街燈把河水點的通亮。漫步街頭,沒走幾步,就會遇見一座橋,橋上最靚麗的風景便是或單個,或幾個的街頭歌手在歌唱,或憂傷、或纏綿的的曲子,瀰漫在無邊的夜色之中。

由於要為第二天翻越川藏線上第一座山——折多山做準備,弟弟選擇了康定縣城到折多山山腰的多塘村住宿,這裡海拔3200米。弟弟選擇在這裡休整,是為了讓我們幾個的身體充分適應高海拔,為第二天清晨翻越折多山做準備。對於第一次登上高海拔地區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考驗。

清晨起床才發現,床上的寢具,全是濕漉漉的。我的呼吸明顯困難了,弟弟一再叮嚀:不要說話!緩慢行走!

站在民宿院子,我看見有十幾輛騎行者的自行車停放在門口。四周圍被乳白色的雲霧包裹着,周圍很安靜,只聽見院子外面318國道上往來車輛的喇叭聲,斷續傳過來。

侄兒已經換上了騎行裝束。他是要沿着318國道,騎行上折多山。

望着侄兒的背影,我張了張嘴,叮囑的話連一句還沒說出口,他已經像一條魚似的,靈巧地滑上318國道很遠了。

弟弟穩穩地駕駛着車子前行。隨着海拔高度不斷上升,狹窄的河谷、突兀的峭壁遠遠地被拋在身後,進入了相對平緩的山丘,車子越往上行駛,視野就越發開闊,我的呼吸也越發困難,身上的衣服也越發單薄,我的內心也越發焦慮不安。

我的焦慮和不安是因為侄兒。自從出了山腰的民宿,他的身影在我們車窗外面閃過之後,我就一直扭過頭,希望從車尾的窗子上看見他的身影。但是,我一直沒有看見。

之前聽人說起過這樣一句話:「嚇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可以想象,川藏線行路之難。

折多山位於四川甘孜州境內,最高峰海拔4962米,埡口海拔4298米。在藏語裡,「折多」就是彎道多的意思。

沿途的風景變幻多端,峽谷松林峻岭,氣溫也在變化着。我們的車子,總能和好多自行車騎行者,還有摩托車騎行者不期而遇,儘管這些騎行者無一例外地武裝到牙齒,我們甚至看不清楚他們的容顏,但每一次邂逅這些勇者,坐在副駕上的外甥總會按下車窗,或沖他們大聲喊着「加油」,或半探出腦袋朝他們豎起一個大拇指。在318國道,我們還見到過一個兒童騎行者。我們看見這個兒童騎行者的時候,他正站在路旁補水,在他的身邊,站立着一個中年男騎行者,弟弟特意減速,我們按下車窗,衝着這個孩子大聲喊:「小伙子,加油」。孩子的臉,笑的像一朵怒放的向日葵,揚起手中的水杯,朝我們揮舞。

就在我安靜地站在折多山上,向幾朵藍紫色的,在寒風中舞蹈的花兒致敬的時候,忽然聽見弟弟說:「看,陽陽上來啦!」陽陽,是侄兒的乳名。果真,在我們站立的下方,在蛇一樣的318國道上,一個輕盈地身影飛快地滑上來了。當滿頭大汗、大口大口喘着粗氣、單手扶自行車的侄兒站在我面前的那一刻,我的眼淚刷地一下划過臉頰。

在高原的每一天,當我坐在車裡一邊大口吸氧,一邊欣賞獨特的高原風景的時候,我的侄兒,每天早上都會在我們行駛的路上騎行六十公里左右的上坡。

在這川藏線的入口處,除了乘車來親眼目睹高原曠世絕美風景的遊人,還有自由的騎行者、登山者、徒步者,源源不斷地從這裡通過,他們,成了折多山的別樣風景。

[1]

作者簡介

袁明秀,八七年出生於成都,醫科大學畢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