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在昆明看演話劇《武則天》

在昆明看演話劇《武則天》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的詩作。

目錄

作品欣賞

金輪千載受奇呵,

翻案何妨傅粉多?

宋璟姚崇蒙哺育,

開元天寶沐恩波。

聲威遠屆波斯國,

文教遙敷吐火羅。

畢竟無書逾盡信,

丹青原勝素山河。

1961年9月7日

寫作背景

1960年,郭沫若創作歷史劇《武則天》。他是當代第一個為武則天翻案的作家,面對歷史強加在武則天頭上的「暴君、淫婦」的惡名,郭沫若先有劇後有詩來為其平反正名。郭沫若的《武則天》及本詩,反映了武則天在她的政治生涯中顯現的傑出才能,為她不為男權觀念所囿,反而成為一代女王大唱頌歌。作者以雄厚的筆力,刻畫了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具有強烈的歷史感。

毛澤東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孟錦雲說:「你說武則天不簡單,我也覺得她不僅不簡單,簡直是了不起。封建社會,女人沒有地位,女人當皇帝,人們連想也不敢想。我看過野史,把她寫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榷。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這是一代偉人毛澤東以辯證唯物史觀的視角給了武則天一個客觀、公正、中肯的評價。毛澤東還就武則天在自己的陵墓前立下無字碑的事發表了見解,他說:「武則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讓在她的墓碑上刻字。有人分析其本意是功德無量,書不勝書。其實,那是武則天認識到,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不應自己吹,還是由後人去評論。」

可見,郭沫若與毛澤東的觀點是何等的相近,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