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誕節在中國的百年命運浮沉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網 的圖片

聖誕節在中國的百年命運浮沉史近年來,聖誕節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受歡迎、高度世俗化的「洋節」,很多人在這一天約會、慶祝,狂歡。本期專題,扼要回顧了自民國以來,百年間聖誕節在中國的命運起伏。[1]

1920年代,聖誕節在中國已頗具盛況,商家和政府是關鍵推手

晚清時,中國人第一次看到西方人過聖誕節。1868年,作為斌春使團翻譯的張德彝,在倫敦切身感受了一次平安夜和聖誕節的盛況。①1877年,劉錫鴻出使英國,在聖誕宴席間,還見到了「聖誕老人」在饋贈禮物。②大約同時,國內報刊開始出現關於聖誕節的介紹。隨着教堂、教會學校,以及中國教徒的增多,到20世紀最後幾年,聖誕節在中國已經頗具規模。如上海南潯路天主教堂聖誕節時的觀禮者常「多至三千餘人」③——類似的教堂,在上海有幾十座。山東的一個教會1921年慶祝聖誕時,各界參觀者多達數千人,不得不在教堂前搭起一個大棚。④

商家目睹聖誕節的狂歡盛況,遂藉機營銷。如1923年,聯益貿易公司在聖誕期間推出打字機促銷——購買3部以上,就能獲贈價值兩元的購物券和新年賀卡一本。有學者統計了20世紀20年代在《申報》上打過聖誕廣告的商家,經營範圍從瑞士名表、德國水墨畫,到兒童玩具、衣服鞋帽,無所不包。這些商家充分利用聖誕元素招徠顧客,如一個香煙廣告中配文:「聖誕老人說,今年聖誕最可愛的要算『美麗牌香煙』了。」

除了商業原因,聖誕節的流行還有「政策性」原因。一是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刻意淡化除夕、端午等傳統節日,民眾開始傾向於過西洋節;二是蔡鍔在1915年12月25日發起反袁護國運動,這一天後來被定為「雲南起義紀念日」,放假一天。因為有了這一天假期,使民眾有了慶祝聖誕的時間。1925年的上海,聖誕節之日,「不論信教的和非信教的,都是送禮的送禮,慶賀的慶賀……鬧得盛極了」。

聖誕節在全國的流行,也不可避免引起了一些民族主義者們的不滿。廖仲愷、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在1922-1927年間,都曾號召過抵制聖誕節,將該節的流行,視作「帝國主義」的一種侵略方式。⑤

因蔣介石很重視,聖誕節在國民政府時期,比「雙十國慶」還熱鬧

國民政府建立後,因蔣介石皈依了基督教,尤其是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脫身之日恰好是聖誕節,故對聖誕節極為重視,常常在這一天發表講話,勉勵民眾。譬如,1942年,蔣介石致辭稱:「同盟國為人類正義與自由而戰,正與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哲理相符,亦即是耶穌基督博愛精神的實現」。1944年,他在聖誕節讚揚「基督……是一位民族革命、社會革命和宗教革命的導師,實為我們三民主義的基本精神所在」。⑥1947年、1948年聖誕節,蔣介石也都發表了廣播講話。

在蔣介石的示範作用下,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慶祝聖誕的習慣的更加鞏固。如1936年聖誕節,馮玉祥贈給張伯苓一尊景泰藍鼎,上書「恭賀聖誕」四字。1939年12月,《申報》的「星期增刊·冬節專號」上的所有文章,都是關於「外國冬至」——聖誕節的,沒有一篇說中國冬至。1945年,鄭天傑等到漢口接收的人員,在聖誕節舉行了「耶穌舞會」。⑦1946年的聖誕夜,「在桂林,中南路和中北路是小型的皇后道,酒、雞、歡樂社、麗都、中央餐廳,坐滿了草綠軍裝的盟軍和奇裝異服的妖艷女人。在重慶也有『聖誕』,在拍賣行里,在電影院門口,在放着大蛋糕的櫥窗里,到處都有聖誕老人的蹤跡。」

中國人過聖誕的熱情,甚至讓外國人感到迷惑,「這成群結隊的男女擠在遊戲場狂歡,內中不知有幾人知道聖誕節是個什麼節日。中國人稱謂『外國冬至』」,每逢聖誕「當夜上海的娛樂場所中都是客滿,而內中十有九就中國人。這實比中國雙十節國慶日所聚集取樂的人多出幾倍」。可見聖誕節在中國民眾間,並沒有什麼宗教性,只是一個較為單純的狂歡節。

中國人熱烈慶祝聖誕節,也招致了一些批評。有人批評聖誕太過奢侈浪費,不如把錢捐給窮人;還有人覺得過聖誕節屬於數典忘祖:「為什麼當孔子生日的時候,不大聲疾呼地嚷嚷着聖誕,而且也不敢說孔子聖誕?」⑧但這種聲音,總體上非常微弱。

1949年後,人民日報對聖誕節的報道立場,是時代變遷的風向標

1949年後的很長一段時期,極少再出現聖誕狂歡活動。該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曾刊登詩歌為斯大林祝壽,詩稱:「十二月二十一日/是你誕生的日子/是全世界人民的『聖誕節』。」朝鮮戰爭期間,因麥克阿瑟曾宣稱要在兩星期內結束戰鬥,讓美軍能「回家過聖誕節」,《人民日報》也在1951、1952年的聖誕節前後,針鋒相對地發起一系列以聖誕節為題材的宣傳攻勢,嘲笑麥克阿瑟的狂言破產。

僅就《人民日報》而言,在1950-1980年間,其關於聖誕節的報道,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關注聖誕期間,西方國家發生的事故和死亡人數。如1950年報道稱:「美國學生吃喝嫖賭,聖誕節死人一萬八千。」1957年報道稱:「在聖誕節假期里,美國因為各種意外事故而死亡的達八百八十三人。」1960年報道稱:「在聖誕節三天內,美國因各種事故共死亡六百四十七人。」直到1981年,還可以見到類似的報道:「在英國工業城市伯明翰,聖誕節那天發現有15個老年人凍死在自己家裡。」

二是借聖誕節之機,報道西方民眾的悲慘生活。如1963年《聖誕節快樂?!》一文稱:在英國,「有一千萬人的收入每周不到十鎊,房租、所得稅和醫療統籌費還要扣除一半以上……有六百萬靠養老金過活的人,五十多萬失業者,五萬多沒有父母的孤兒,無家可歸的人在倫敦就有五千。」

三是批評西方國家把聖誕節變成了「購物節」。如1960年的《聖誕老人和索債者》一文,批評美國的資本家,為了「讓千千萬萬的美國人在一年一度的節日中每人都多買些節日用品」、「從他們身上擠出更多的油水」,發明了「分期付款的聖誕節」,以至於「讓慈祥和藹的聖誕老人成為窮凶極惡的索債者。」1963年的《聖誕快樂》一文,批評英國的資本家讓聖誕節變質,「對資本家來說,……重要的是結清一年的所得和趁機撈取新的利潤。」

隨着改革開放及中國同西方關係的好轉,到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人民日報》上關於聖誕節的報道趨於正面。此後,民間過聖誕節的風氣漸起,並在商業利潤的刺激下影響日廣。《人民日報》也有了另一種對聖誕節的「反思」,如1993年刊文《海外華人的聖誕困惑》,質疑「為什麼……佛陀、孔子、老子、張道陵等人的生日就不是『聖誕』?」2006年刊文《年輕人為何熱衷聖誕節》,對「一些人對聖誕節熱衷,而對自己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有所冷淡」的現象「感到憂心」。2015年刊文《過洋節帶給我們的思考》,號召「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

注釋:

①張德彝:《歐美環遊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0、141頁;②劉錫鴻:《英軺私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0頁;③⑧文中引用《申報》內容,全部轉引自梅靈《<申報>對聖誕節及聖誕老人形象的報道與傳播》,浙江大學2007年;劉芳《製造聖誕——論民國時期耶穌聖誕節在上海的流行》,華東師範大學2014年;④王文:《近代山東節日習俗與社會變遷研究》,山東師範大學2015年;⑤郭若平:《國共合作與非基督教運動的歷史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08年第2期;⑥秦孝儀:《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⑦《鄭天傑先生訪問錄》,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76頁;⑨《人民日報》內容全部引自國家圖書館數據庫。[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