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瑪利亞皇家修道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瑪利亞皇家修道院作為四個世紀西班牙宗教建築中的特例,聖瑪利亞皇家修道院象徵着發生在1492年的世界歷史上的兩個重大事件:天主教統治者收復伊比利亞半島和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修道院內著名的聖母雕像成為多數新大陸地區基督教化的有力象徵。

基本資料

【名稱】意大利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和教堂聖瑪利亞修道院

【類別】世界遺產

【批准年號】1980年

【遺產原屬】修道院和教堂始建於1463年

【遺產現狀】意大利倫巴底大區米蘭市聖瑪麗感恩廣場內。1981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建築規模

巨大的皇家修道院具有明顯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其聖瑪利亞修道院占地面積超過20,000平方公里,其中林林總總的各種建築物是建造於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精品。具有哥特式的主教堂,由內而外都被裝飾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卡馬林聖女院是一座小型的建築物,呈八邊形,裡面擁有絢麗多姿的藝術作品,其中包括出自於呂卡·焦爾達諾之手的壁畫,整個建築物中最負盛名的瓜達盧佩聖母雕像也位於這裡。聖卡塔麗娜小禮拜堂是一個建於15世紀的正方形建築物,具有一個八邊形的圓頂閣,其中安置的裝飾燈將這個閣樓照得分外輝煌;裡面還有建於17世紀的華貴的墳墓。穆德加爾修道院是整個建築群中最為古老的建築物,修建於1389-1405年間,是由紅磚和白磚相間建造成的。此外,這裡還有兩座建築物,一座是具有哥特式風格的小修道院,其中的走廊和拱廊都是經過精心的整葺裝飾的;另一座建築物則是一個"新"的巴洛克式的教堂。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建造歷史

聖瑪利亞皇家修道院的建造始於13世紀,當時,一位牧羊人在瓜達盧聖瑪利亞修道院佩河流附近偶然發掘出了瓜達盧佩聖母塑像,之後,人們就開始決定建造一個小教堂,目的只是用來儲備這尊塑像而已。小教堂建造之後不久,國王阿方索六世統帥的軍隊在1340年的薩拉多戰役中,由於受到了聖母神靈的庇護而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於是國王阿方索六世正式宣布這個修道院為皇家神殿,從而這個最初的小教堂由於不斷的擴建,日益發展成為聲明卓著的大教堂。在以聖耶羅姆命名的447年裡,這個修道院在西班牙境內一直占據着極為重要的位置,不僅如此,它還是所有的基督教國家的修道院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修道院。1492年,隨着新大陸的發現,瓜達盧佩聖母的信徒們也開始匯集在一起,成為殖民地化和推翻南美洲的重要里程碑。在同一年,天主教統治者收復伊比利亞半島,並將穆斯林軍隊驅逐出去,這件事同樣與這座修道院的命運休戚相關。

建築物本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並展現了數世紀以來建築歷史的演化發展情況。遺址所處的自然環境為這些華麗的建築精品創造了一個美不勝收的背景,從而為這些建築物格外增添了幾份妖嬈和美麗。

藝術價值

藝術創作

意大利,繪有達芬奇《最後的晚餐》油畫的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最後的晚餐》和教堂,文化遺產,1980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修道院和教堂始建於1463年,15世紀末由布拉曼特重修,聖瑪麗亞修道院牧師住宅的北牆上有達·芬奇於1495年至1497年間創作的壁畫"最後的晚餐"。這幅作品標誌着文藝復興時代的來臨。繪有達芬奇《最後的晚餐》油畫的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和教堂,位於意大利倫巴底大區米蘭市聖瑪麗感恩廣場內。1981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聖瑪麗亞感恩修道院和教堂是米蘭建築師索拉里兄弟於1463年開始修建。後來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札想在教堂安置自己和妻子之墓,準備擴建修道院。達芬奇被這個計劃所吸引,同期抵達米蘭還有另一位文藝復興大師和建築家布拉曼特,他們聯手使米蘭這座充滿中世紀傳統氣氛的城市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地一個典範。他們把教堂後部的半圓頂穹窿拆除,改建為一個高大的聖壇。另建有餐廳、聖器室和方形迴廊。而達芬奇則在1495-1497年間在大廳北牆繪製了油畫《最後的晚餐》。達芬奇至少用了20年的時間起草,真正開始繪畫到完成,則只用了3年時間。它成為整個建築群體中的極品,畫面長8.85米,高4.97米,上方有3個半圓天窗,中間一個最大天窗由廬多維科的王徽裝飾,因為這幅畫是他委託達芬奇畫的。

壁畫現狀

在1652年,僧侶為了擴大門洞,把畫中央人物的腳部都挖聖瑪利亞修道院去了一塊。1796年,拿破崙一世軍隊侵占米蘭,把食堂做了馬廄,士兵把壁畫中的人物頭部作為拋擲石塊比賽的目標。由於達芬奇選擇材料不當,畫面沒有打底就直接將顏料塗在乾燥的壁面上,所以在壁畫完成之前已經開始出現裂痕。之後再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殘和現代空氣的污染,畫面已經損壞剝落,加上二次大戰以後因修復工作不力所留下的痕跡,壁畫《最後的晚餐》已經慘不忍睹。而這幅傑作仍保存20多幅臨摹本。其中最佳的一本奧喬納臨於1510年,與原作少有差異,現存於巴黎盧浮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保護這幅名畫,於20世紀90年代組織的搶救工作已經完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