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母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母頌原指天主教徒對聖母瑪利亞的讚美歌。其歌詞最早是由羅馬教廷於1545年起召開的特洛特會議上確定的。19世紀以來的聖母頌,歌詞已經變得比較自由,除了必須含有的對聖母的讚頌之外,其它戒律均被打破。作曲家借它抒發感情和對未來的希望,故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世俗的成分,而不僅僅限於宗教的範圍。

西方教會的素歌(又稱聖詠)有4派:以米蘭主教聖安布羅斯命名的「安布羅斯歌[1]」、法國教會的「高盧素歌」、西班牙教會的「莫薩拉布素歌」、以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命名的「格列高利素歌」。8世紀以後,格列高利素歌[2]成為西方教會歌曲的最高準則。

簡介

《聖母頌》(Ave Maria)法國浪漫時期的著名音樂家古諾有一首廣為流傳的歌曲的《聖母頌》,其使用的伴奏是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Well-Tempered Clavier 1)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846)的前奏曲部分。《聖母頌》作品始終充滿着一種高雅聖潔的氛圍,使我們如同 置身於中世紀古樸而肅穆的教堂之中;而《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的前奏曲部分則精美絕倫,集純潔、寧靜、明朗於一身,滿懷美好的期盼,以這樣一首樂曲作為《聖母頌》的伴奏,確實是恰如其分。最難得的是,古諾竟將它與自己歌曲的旋律結合得天衣無縫,渾然一體,可謂巧奪天工。

曲作者

作曲家:巴赫,古諾

古諾,出生在音樂世家,母親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師,也是他的啟蒙老師。古諾十八歲進入巴黎音樂院,三年後得羅馬大獎,去羅馬專心研習宗教音樂,回巴黎後在教堂當任管風琴師,當時曾立志終身服務神職,受訓兩年,學習許多哲學及文學的課業,三十三歲創作一首莊嚴彌撒曲在英國倫敦演出,頗受愛樂者的讚譽。

意外的他不久就改變了奉獻宗教的初衷,決心與其他的法國作曲家一樣的的寫大眾歡迎的通俗歌劇,即辭去教堂職務在劇院工作,擔任樂團指揮與寫合唱曲的職位,第一出歌劇推出並不成功,古諾卻不氣餒一直寫作不輟,四十四歲1852年第四出歌劇浮士德推出,劇本是人人熟悉的神話傳奇,劇中有動聽的抒情詠嘆調,多情的戀愛二重唱,雄壯熱情的軍人大合唱,還安排了非常戲劇化而且氣氛懾人心魄的獄中一幕。推出以後立刻風靡巴黎,有口皆碑,統計此後一世紀中,僅僅巴黎一定就演唱了兩千多場,而且場場爆滿,次次轟動;又曾翻譯為24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演出,其聲勢的盛大遠久,可謂是千古不朽之作。

五十二歲應邀前往倫敦指揮皇家合唱團,並主持很多音樂活動,五年後回到巴黎,以後的十八年,又復專心寫宗教音樂,作品有數百首之多,1893年在巴黎逝世,享年75歲。

古諾共作了十二出歌劇,最著名的是浮士德、羅密歐與茱麗葉;此外有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一首管樂交響曲軍樂隊中經常演奏的; 還有一首幽默的交響小曲也頗為人知,曲名喪葬進行曲,顧名思義應該是非常悲傷哀悼的樂曲,不想演奏時各種樂器發出奇異詭怪的音樂,反始觀眾忍不住嬉笑起來。

宗教音樂共數百首,包括許多聖詩合唱取與清唱劇,以莊嚴肅穆著名,其中一首至今家喻戶曉的聖母頌,歌詞是出自虔誠真摯的祈禱文,配合著如泣如訴的旋律,每次演唱時,聽者歌者皆自然的被激起了孺慕之情,其優美純樸百餘年來一向是膾炙人口的,。古諾大膽借用巴哈所作平均律第一首前奏曲為伴奏,在合聲與旋律方面配合得天衣無縫,尤其藉這巴哈音樂的古雅風格,更陪襯出歌曲的崇高意境,令人感佩。

今日樂評家曾批評古諾的旋律太感情化,可是再一百多年前卻被認為太嚴肅太德國化;事實上,處於大眾都認為歌喉比劇情更重要的十九世紀中葉,作曲家亦皆是力求歌曲以感人取勝的。古諾遺留下來至今不朽的名曲,的確也非常能感人肺腑,使聆賞者用至不忘。

《聖母頌》還曾被舒伯特譜成了小提琴曲,這首《聖母頌》是他在1825年根據英國詩人瓦爾特·司各特的敘事長詩《湖上美人》中的《愛倫之歌》譜寫而成。

參考文獻

  1. 第29講/賞析:安布羅修聖詠,蜻蜓FM,2022-03-02
  2. 【轉載】格里高利素歌,新浪博客,201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