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德寺白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德寺白塔位於四川省簡陽市紅塔鄉,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宋。1991年4月16日公布為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歷史

唐建聖德寺,宋在寺中建塔。而今寺無存,塔猶在。據《簡陽縣誌·輿地篇·名勝》記載,聖德寺建於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874— 879),進山門有三重大殿:天王殿、佛殿、千手觀音殿,當初並沒建塔。南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夏天,簡州教諭張方率僧人惠祖開始募捐建塔,落成於嘉泰四年甲子(1204年)秋。建成的塔位於聖德寺中軸線上,坐西向東,方形平面,通高37.9米,塔基占地125.5平方米,初名「聖因塔」。明世宗嘉靖戊戌(1538)仲秋,郡人何本貴等捐資倡眾維修,至癸卯(1543年)季秋竣工。維修中添置了八隻鐵風鈴,與原有的八隻銅鈴相間懸掛,並在塔頂加置了重三十餘斤的錫塔剎,塔身也塗成了灰白色。「白塔」之名由此得來。

建築風格

從建築藝術上看,聖德寺白塔獨具特色。外部建築特色:它的建築年代比聖德寺雖然晚了三百年,但其方形平面及其居於寺院中軸線上的布局特點在宋代已較為少見,明顯具有唐代遺風;高達五米的塔基,也屬國內罕見,顯示出唐代以前至宋代塔基由低矮到雄偉的發展演變軌跡;塔身雖為密檐式,但造形仍仿樓閣[1];第三級四面精巧秀麗的八座抱廈(抱廈:房屋前加出來的門廊,也指後面毗連的小屋,是一種附屬建築。目前國內只有兩座塔有抱廈,一座是寧夏銀川的海寶塔,其抱廈是建在塔下的門廊,相當於入口的門廳。而聖德寺白塔的抱廈造型卻是用以代替柱頭承托梁枋和塔檐,這在國內是唯一的。)和第七級的兩座舍利塔造型,國內僅見。內部結構特點:塔內共四層,塔身剖面為雙層結構,裡層為塔心室,外層為厚壁,中間夾以迴廊,石質樓梯置於迴廊中,梯級安排為「壁內折上結構」。各層均有形制多樣、大小不一的壁龕、斗拱、藻井等,疊澀拱頂錯落有致。塔內部巧妙而富於變化的建築結構及細部處理,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

聖德寺白塔為研究建築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唐代繪畫遺風

聖德寺白塔內迴廊兩壁及券頂至今尚存百餘幅宋人佛像壁畫,主要內容為千佛圖和佛國勝景[2]

繪畫藝術上看,以傳統線描為主,「輪廓多用墨線勾勒,間或用墨、紅雙重輪廓線」,同時使用細而圓潤的鐵線描表現人物的肉體輪廓、挺拔有力的折蘆描表現衣紋褶等多種線描技巧。施以紅為主,配以淺紅、綠、藍、黑、黃,主要運用傳統的凹凸暈染法技藝,對人物面部、肢體及雲氣加以渲染,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效果。無論線描勾勒,還是敷色暈染,均帶有唐代遺風,在繪畫藝術方面,給後世留下了珍貴的遺產。

視頻

聖德寺白塔 相關視頻

簡陽白塔園 又名聖德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