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尼古拉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聖尼古拉教堂位於東直門北大街東。東正教在北京設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雅克薩城自衛反擊戰中俘虜了沙俄入侵者,因押來北京的59人中有一名司祭,康熙皇帝將他們駐地東直門內胡家園胡同的一座關帝廟撥作臨時祈禱所,這即為北京人所稱的「羅剎廟」或俄羅斯「北館」。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後,沙俄教區將其命名為「聖尼古拉」教堂(又稱「聖索菲亞」教堂,後改為「聖母安息」教堂),是為北京第一座東正教堂。
情況介紹
東正教「聖尼古拉」教堂於1900年被毀,其後重建,命名為「致使堂」,由教堂、鐘樓、中外書房、神父住宅及寡婦院組成。致使堂為典型的十字形東正教堂,堂頂上有五個帶十字架的拱形堡。1900年教堂擴建後改名為「致命堂」,人稱之為「北館」。
建築風格
基督宗教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堂建築[1],在人類建築藝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這種教堂建築隨着基督宗教的歷史演進而不斷改變、更新,從而體現出不同的建築藝術風格。大體而言,教堂建築經歷了從最初的「地下教堂」和「宅第教堂」到「巴西里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斯拉夫式」、「文藝復興式」、「宗教改革式」、「巴羅克式」、「羅可可式」,以及「新哥特式」[2]等現代風格的發展。
視頻
聖尼古拉教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歐洲中世紀教堂建築:拜占庭、羅馬風、哥特式建築風格簡介,個人圖書館,2015-01-15
- ↑ 法國最有名新哥特式建築 穆蘭聖心教堂,網易,201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