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道主幹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國道主幹線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國道主幹線系統由「五縱七橫」12條國道主幹線和公路主樞紐及信息系統構成,是全國公路網的主骨架,主要路線都採用高速公路技術標準。總里程約3.5萬km。主要連接首都、直轄市、各省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經濟特區以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對外開放口岸。

規劃發展

到2007 年年底,由12 條國道主幹線和公路主樞紐及信息系統構成、總長約3.5 萬公里的「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將基本貫通。「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的規划起始於上個世紀80 年代,當時隨着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社會對交通的需求迅速增加,大多數幹線公路、城市出入口和沿海發達地區堵車、壓港現象嚴重。交通基礎設施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進一步加劇, 為此, 交通部於20 世紀80 年代末提出了「五縱七橫」12 條路線(含支線)的規劃布局方案, 1992年得到國務院認可, 並於1993年正式部署實施。

2007 年 12 月 18 日 , 交通部副部長翁孟勇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 : 經過近 15年 , 特別是 「十 五 」、 和 「十 一五 」的 建 設 , 總 規 模 約 3.5 萬 公 里 的「五 縱七橫 」 12 條國道主幹線將於年底基本貫通。初步構築了我國區域和省際間橫連東西、縱貫南北、連接首都的國家公路骨架網絡,形成了國家高速公路網的雛形。《「五縱七橫 」 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由 5 條縱線和 7 條橫線組成:5 條縱線是 : 同江 - 三亞 , 北京 - 福州 , 北京 - 珠海 , 二連浩特 -河口, 重慶- 湛江。7 條橫線是:綏芬河- 滿洲里, 丹東 - 拉薩 , 青島 - 銀川 , 連雲港 - 霍爾果斯 , 上海 - 成都 , 上海 - 瑞麗 ,衡陽- 昆明。這 12 條主幹線全部是二級以上的高等級公路 , 其中高速公路約占總里程的 76%, 一級公路約占總里程 的 4.5% , 二 級 公 路 占 總 里 程19.5% 。它們連接了首都、各省省會、直轄市、經濟特區、主要交通樞紐和重要對外開放口岸 , 覆蓋了全國所有人口在 100 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和93%的人口在50 萬以上的大城市, 是具有全國性政治、經濟、國防意義的重要幹線公路。

「五縱七橫 」 國道主幹線的規劃、建設, 初步構築了我國區域和省際間橫連東西、縱貫南北、連接首都的國家公路骨架網絡, 形成了國家高速公路網的雛形, 它與省道、縣鄉公路、農村公路組成了我國的公路網絡, 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證。

「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有四方面促進作用:一是支撐經濟發展, 優化了運輸布局和服務、提高了生產要素使用效率、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和空間布局優化。二是推動社會進步, 改善了人民生活質量, 推動了城鎮化進程, 促進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三是改善公共服務, 增強了運輸可靠性和安全性,增強了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四是服務可持續發展,改善了運輸效率和效益, 促進了綜合運輸體系發展, 降低了能源消耗, 加強了環境保護。

《國道主幹線規劃》出台背景交通部黨組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三 步走 」 戰略目標和濟發展戰略部署, 針對當時公路水路交通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 參考國外發達國家交通發展歷程, 考慮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周期長的特點, 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公路、水運交通長期滯後的局面, 逐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需要有一個科學的長遠發展規劃。在借鑑國外經驗並徵詢各地意見的基礎上, 交通部黨組在1988 年9 月明確提出建設全國性的交通運輸大通道、大骨架、大樞紐的戰略設想。1989 年交通部在召開全國交通工作會議前夕, 將長遠規劃設想向國務院領導進行了匯報, 並根據國務院領導批示意見將 「大骨架 」、 「大 通道 」、 「大 樞紐 」 改為 「主 骨架 」、 「主 同道 」、 「主 樞紐」, 自此確立了我國公路水路建設長遠規劃的幾本設想。即: 從「八五」開始, 用幾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在發展以綜合運輸體系為主軸的交通業總方針指導下, 統籌規劃, 條塊結合, 分層負責, 建設公路主骨架、水運主通道、港站主樞紐, 以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公路主骨架, 組織有關專家討論後, 交通部黨組定名為「國道主幹線系統」, 並正式下達了編制「過道主幹線系統規劃」的任務。

規劃制定實施

■ 規劃方案的制定

根據我國生產力布局、城市布局、人口分布、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貫通首都、各省省會、直轄市、經濟特區、主要交通樞紐和重要對外開放口岸, 連接當時所有人口100萬以上的大城市和絕大多數人口50 萬以上的城市等原則,對國道主幹線系統規模、布局、實施方案等進行了分析論證, 最終確定了「五縱七橫」十二條路線( 含支線)的規劃布局方案。按照當時的規劃, 國道主幹線系統總里程34422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約25765 公里,一級公路1479公里, 二級公路 7178公里, 所占比例分別為74.85%,4.3%和20.85%。綜合考慮當時我國公路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建設水平等因素, 規劃提出在2020 年前後建成該系統。

規劃方案如下:

5條縱線:

同江—三亞( 含琿春—長春支線) 、北京—福州( 含天津—塘沽、泰安—淮陰支線) 、北京—珠海、二連浩特—河口、重慶—湛江。

7 條橫線

綏芬河—滿洲里、丹東—拉薩(含唐山—天津支線) 、青島—銀川、連雲港—霍爾果斯、上海—成都(含南充—成都支線) 、上海—瑞麗(含寧波—杭州—南京支線) 、衡陽—昆明(含南寧—友誼關) 。

此方案於1992 年經國務院認可, 1993年6月交通部正式印發。

■ 建設實施

國道主幹線的建設實施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即規劃出台前的起步建設階段, 規劃發布後的穩步建設階段, 1998 年以來的加快建設階段和2003 年以來的全面建成階段。

國道主幹線系統的部分路段最早自20 世紀80 年代中後期就已經開始陸續建設。這期間建設的路段主要集中在省會城市間和重要的大城市間。1992 年規劃正式出台後,國道主幹線系統建設逐步步入穩步有序建設的軌道。到1997 年底,全國高速公路達4771 公里,其中近70%是國道主幹線的路段。

1998 年, 為應對東南亞金融危機, 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內需的重大決策,加快公路建設是重要措施之一。同年6 月,交通部明確提出:重點加快 「兩 縱兩橫三個重要路段 」 的建設, 按照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 逐步加快車流密度大的路段建設, 集中力量, 建設橫連南北、縱貫東西的公路大通道。此後, 國道主幹線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由以前的平均1000 公里左右增加到2500公里以上。到2001 年, 我國高速公路通車裡程超過1.9 萬公里,僅次於美國, 居世界第二位。

2003 年初,新一屆交通部領導上任後, 首先就國道主幹線建設事宜向國務院主要領導同志做了匯報:一是到2002 年底,國道主幹線系統已經建成了近80%,建議繼續加快建設, 確保在本屆政府任期內, 即到2007 年,力爭3.5 萬公里國道主幹線全面建成; 二是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的規模、標準等與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比已不適應。為協調未來我國高速公路的發展、提高服務水平, 保證資源使用的嚴肅性, 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複建設, 迫切需要在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布局的基礎上, 規劃國家高速公路網。匯報得到了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支持和肯定, 國道主幹線提前13年建成的目標得到確立, 同時溫家寶總理要求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完成後要報國務院審批。到2006 年底, 國 道 主 干 線 系 統 已 經 建 成32207 公里,占規劃里程的 93.6%,其餘里程全部在建, 到2007 年底將全部建成。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的意義、特點和效果

■ 規劃的意義

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標誌着我國公路建設進入了科學決策新時期。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是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 採用科學方法、系統論證的國家公路主骨架布局規劃。規劃的出台有效解決了全國公路運輸大通道的布局、建設時序和建設標準等問題, 保障了布局方案與生產布局、人口布局相吻合, 提高了公路建設實施決策的科學性。

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保障了骨架公路建設高效、協調、有序的發展。規劃的出台, 使各省骨架公路建設有據可依, 避免了項目建設和國家投資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有利於減少行政干預, 提高投資效率和公路網規模效益, 保障國家骨架公路建設省際銜接和建設時序科學性。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建設實施為公路交通行業自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積累了經驗。通過過道主幹線的建設實踐, 使預可行性研究、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等前期工作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日益完善, 公路建設管理制度和施工技術不斷提高, 為全行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積累了經驗, 推動了交通事業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