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為實施好國家轉基因植物重大科技計劃,2004年3月國家科技部農村和社會發展司批准成立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簡稱北京中心)。

目錄

簡要概況

通過近三年的努力,北京中心新建的14,000平方米大樓已全面啟用,初步顯現出一個現代化、高效的國家級研究中心的雛形。北京中心通過採用全新運行機制,聯合北京地區優勢單位,吸引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科技骨幹,其中包括在學術上有突出造詣、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的植物基因研究學科帶頭人,提升了我國植物功能基因的創新及轉基因植物[1]研究的整體水平。

項目成果

北京中心在加強硬體設施、平台建設及人才引進的同時,堅持把握國際前沿、突出源頭創新的指導思想,發揮中心的頂層設計作用,既強調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又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積極推動產業化進程。在短短三年時間,中心的科研人員在國際植物頂尖雜誌Cell,Plant Cell,PNAS等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極具影響的原創性成果。中心研究員武維華教授通過多年研究,提出了植物響應低鉀脅迫的鉀吸收分子調控理論模型(Cell,2006,125:1347-1360),在認知植物鉀吸收利用的分子調控機理和改良植物鉀營養性狀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潛在應用價值。

中心研究員李家洋院士通過對擬南芥bud1突變體進行分析,擬南芥MAP Kinase Kinase7負向調控着生長素極性運輸,從而參與調控植物的生長和發育(Plant Cell,2006,18:308-320)。中心研究員薛勇彪研究組在植物有性生殖自交不親和的分子機理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確定了自交不親和的花粉因子(Plant Cell,2004, 16:558-561,582-595)。該成果是近十年來國際植物有性生殖研究領域的重大成果之一。

中心研究員朱玉賢教授採用轉錄組學、生物信息學、生物化學及植物生理學方法證實植物激素乙烯控制棉花纖維[2]伸長(Plant Cell,2006,18:651-664)。這是棉花纖維發育和細胞伸長機制研究中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是乙烯參與調控植物細胞伸長的最新證據。中心研究員瞿禮嘉教授研究證明IAA的甲基化在調節植物的發育和植物生長素的動態平衡上起重要作用(Plant Cell,2005,17:2693-2704),首次證明植物葉片的平展和發育涉及植物生長素活性的合理空間分布。中心研究員趙進東教授研究組對鈣離子在藍藻異型胞分化中的作用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4,101:4848-4853;2005,102:5744-5748),證明鈣離子對藍藻異型胞分化有關鍵性調節作用。中心研究員許智宏院士和白書農教授共同主持的研究組提出組蛋白乙酰化是誘導根表皮細胞分化模式形成的「位置信息」的重要介導組分(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5,102:14469-14474),為認識植物細胞模式形成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目前,北京中心已申請專利44項,其中授權22項。 在轉基因植物產業化方面,北京中心獲得19種轉基因植物安全證書。中心研究員於嘉林教授培育的抗小麥黃色花葉病病毒轉基因小麥品系H55已獲准進行大田試驗,這是我國目前唯一被批准進入生產性試驗的轉基因小麥。這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對我國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的整體研究和應用水平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為實現我國"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戰略目標和我國植物分子育種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創新,我們希望通過中心已建立的技術平台,進一步聯合北京地區乃至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發揮中心的輻射作用,密切上下游的結合,共同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通過5-10年的努力,將北京中心建設成一個特色明顯、創新能力強的國家級研究中心,為推動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在此,中心主任(致辭)衷心感謝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中心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和中心各成員單位對北京中心建設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參考文獻